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

“兢慎”兩字源於唐代詩人杜荀鶴《涇溪》一詩:“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意為人在涇溪險石上行走時總是戰戰兢兢、小心謹慎,所以一年到頭沒人掉入水中,而恰是在平坦無險之處,卻常有落水事件的發生。這種深含哲理之言,當引起我們深思。

——摘自習近平著作《幹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一書

【出處】

出自(唐)杜荀鶴《涇溪》。

原文: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

【釋義】

人在涇溪險石上行走時心存戒惕,所以總是戰戰兢兢、小心謹慎,因此一年到頭也不會聽到誰掉入水中,而恰是在平坦無險之處,人們就會麻痺大意,常有落水事件的發生。

【啟悟】

憂患意識是人類生存的重要智慧,居安思危是歷史昭示的一條重要經驗。誕生於民族危難時刻的中國共產黨生於憂患、成長於憂患、壯大於憂患,始終保持著居安思危的清醒和智慧,始終把憂患意識貫穿於黨的奮鬥歷程,推動著黨和國家事業穩中求進、行穩致遠,使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發展既面臨重大歷史機遇,也面臨不少風險挑戰,有外部風險,也有內部風險;有一般風險,也有重大風險。面對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複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鉅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既要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對事業發展充滿信心,又要保持在涇溪險石上行走般如履薄冰的謹慎和居安思危的憂患,對問題風險保持警覺,深刻認識面臨風險和考驗的尖銳性和嚴峻性,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為風險所懼,不為干擾所惑,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沿著正確方向勝利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