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激化、焦慮升級,但請勿轉嫁給學生……

一、近期教育新聞速覽

“你這樣將來孩子和你一樣可悲!”“昨天晚上賺了幾百萬?”這是江西吉安一名老師在家長群裡批評家長的話,起因是家長未批改作業。

“你沒有明白我為什麼把你踢出群?想明白再說吧。”河南滎陽的周先生在填孩子拿回家的調查問卷時,沒有按照學校老師給的答案照抄,並且寫了自己的想法,結果被老師踢出了班級微信群……

杭州的李先生開法拉利跑車送孩子上學,結果在校門口被其他學生家長看到了。當晚老師就在家長群向李先生建議,以後不要再開跑車來接送孩子了,因為會引起孩子攀比心理,不利於教育。李先生質疑,於是被移除了家長群。

矛盾激化、焦慮升級,但請勿轉嫁給學生……

從這些現象看,似乎是微信家長群作祟,本該是促進老師與家長雙方溝通的平臺,怎麼一下子激發了這麼多矛盾?是老師之過,還是家長之過,或是家長群平臺的過錯呢?

其實很久以前,沒有微信的時候,也有老師建立班級QQ群;更早一些,定期的家長會,偶爾的登門家訪,也屬於學生、老師、家長三方的溝通的橋樑。相信肯定會有小插曲,但並沒有現在的矛盾激化,愈演愈烈之勢。

矛盾激化、焦慮升級,但請勿轉嫁給學生……

二、當下社會的教育焦慮升級

在黑板君看來,無論是過去的溝通方式,還是如今的微信家長群,都無可厚非。更多原因在於焦慮升級

最近一次《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的調查結果顯示:

中國家長整體上處於比較焦慮的狀態,小學和幼兒階段家長焦慮指數最高,其中“學習成績”成為了家長最為焦慮的問題。

實際上,這種焦慮由來已久,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寄希望於教育改變命運,“學而優則仕”的觀點也一直深深影響著人們;不斷延長的上課時間、見縫插針的補課、瘋狂的作業題海、購買學區房、上重點學校、再加上受到長期的應試思維束縛,導致每個家長都生怕自己孩子輸在了起跑線。

在教育這個焦慮集中的領域,家長們開始願意付出更高的價格購買更好的教育產品,也對教育有更高的要求,不惜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為孩子創造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選擇。最後使得焦慮都快成了這一代家長的標配,甚至許多人如此定義這一代家長:

他們不一定是最好的一代家長,但他們肯定是最焦慮的一代家長。

矛盾激化、焦慮升級,但請勿轉嫁給學生……

(在考場外急切等待的家長們)

三、不要讓焦慮影響孩子成長

家長群的紛爭只是焦慮的一種體現,還有更多焦慮現象沒有被媒體捕捉或曝光,但實際存在於我們生活之中。也有家長為自己辯解:焦慮是因為希望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然而事實上家長的這種焦慮卻在毀掉家庭教育。根據大眾普遍的現象反映,第一,

焦慮的家長只會提要求,對學生的真實需求卻沒反應;第二,父母焦慮情緒嚴重的話,會導致學生也有相當高的焦慮情緒。

矛盾激化、焦慮升級,但請勿轉嫁給學生……

當代的學生群體若在大環境的焦慮下成長,很容易出現自我意識的單薄,感覺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父母和老師。如果沒有達到他們的要求,就是一種辜負、一種罪惡。久而久之,會產生價值觀的偏差,喪失自信心,以及做人做事更加功利化。這些現象更多出現在考試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考試焦慮症”,比如在臨近考試時感到緊張和不安;考試結束後不敢面對成績,或沒達到理想成績後有出格行為……

矛盾激化、焦慮升級,但請勿轉嫁給學生……

(勿讓分數壓垮學生)

四、教育旨在培養而非選拔

當下人類社會的教育活動離不開一種名為“考試”的測試,無論是想進入心儀的學校,或是順利從學校中出來,還有步入社會進行工作,考試的的確確是一種功利性很強的選拔制度。

但反觀目前所有的教育思想,最終都會指向一個哲學命題:存在的價值。人類社會的選拔制度雖然有殘酷的一面,但更多時候是讓“適合的人進入合適的崗位”,從而保證社會的穩定性、發展性。我們不能因為這樣的選拔制度,就否定了教育本身的培養意義。

每個學生都有被培養的價值,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人才的定義也在不斷更新,又怎能因為家長“望子成龍”的焦慮和學校出於績效的擔憂而否定任何一個學生的未來呢?

矛盾激化、焦慮升級,但請勿轉嫁給學生……

五、期中考試前夕的結語

馬上就要期中考試了,黑板君知道焦慮環境下,學生們說不擔心是不可能的,家長們也生怕家長會上被“點名”,老師們則有業績壓力。但還是希望大家能心平氣和地面對,讓教育迴歸本質,迴歸純粹。

社會上總有熱點標題——“救救孩子們”,但在教育這件事上,不是說要救救現在的孩子,而是單純地教育好他們,被拯救的恰恰是我們自己。

畢竟,只有這代學生不被焦慮所影響,未來才能扛起人類進步的大旗,建設更美好的社會。

文 coffee | 編輯 coffee

加入黑板家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