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高考方案考驗學生選擇能力

何時不再“被志願”?——浙江新高考方案考驗學生選擇能力

新華網浙江頻道9月19日電(記者餘靖靜)孩子對自己的興趣、愛好、未來方向“選擇無能”,這是當下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多位教育界人士痛心地說,“我們每年培養這麼多大學生,他們可以控制分數,卻控制不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浙江省19日發佈的新高考方案,著力彰顯“選擇性教育理念”。學生既可在不同考試招生模式中自主選擇,又可以在統一高考中自主選擇選考科目、考試時間和成績。方案設計者希望,以此能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引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選擇權擴大了,學生和家長是否做好了“接招”準備?

解讀一:自主學習

【專家】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徐小洲:

【現狀】自主是人類的重要心理屬性,傳統高考體制下的應試教育方式卻埋沒了許多考生的這份天性。不少考生高考能獲得高分,卻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麼、應該選擇什麼專業。甚至到了大學,許多學生還不知道如何選擇課程、如何探究性學習、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如何面對社會挑戰。

【對症】浙江新高考方案極大增強了學生的選擇性,體現在基於學生自我興趣的選課程、選考試、選專業、選學校等“四選”,要讓學生從小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如何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學習內容、發展個性。學生未來學習生活要實現從被迫選擇向自主選擇轉變。

解讀二:有個性地學習

【專家】杭州師範大學校長、教授杜衛

【現狀】現行招考制度下,文科考政史地,理科考理化生,學生沒有更多的選擇,學校也無需更多的思考,文科生一個標準,理科生一個標準。

【對症】浙江新高考方案中,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將佔有比較大的分值比重,相關科目的考試等級將賦以相應的分數計入總分,這可以引導學生學好每門課程,不偏科。在此基礎上,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優勢和志向,來選擇不同的考試科目,不再人為地被分成文理科,有助於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潛能和學科特長,減輕他們不必要的課業負擔。

解讀三:根據專業選擇大學

【專家】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學校長、省功勳教師葉翠微

【現狀】長期以來,高校錄取都採用“總分匹配”模式,這讓中學教育形成了路徑依賴,加劇了中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考生填報志願時,往往只認大學招牌,只求分數利用最大化,只知專業是否熱門,不管專業是否適合。這極大的阻礙了學生在大學的學習積極性和專業的有效學習,浪費大學教育資源,也給許多大學生的個人發展帶來了困擾。

【對症】浙江新高考方案,採用了“專業+總分”的考錄模式,打破了一直以來的“總分匹配”模式。考生擁有了“七選三”的選考自主權,也意味著他需要儘早瞭解自己的興趣特點和專業性向,儘早確定選考科目。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用高考的指揮棒迫使學生去更多地瞭解自己、關注社會,理智地尋找自己的學業旨向。

可以預想,中學的生涯規劃課程等將更加接地氣,更受學生歡迎;“諮詢師”這一崗位,也有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在中學落地,“專業導向”的深度選修課程有望在中學得以開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