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農業熱潮來臨,你準備好了嗎?

文創農業熱潮來臨,你準備好了嗎?

文創農業是繼觀光農業、生態農業、休閒農業後,新興起的一種農業產業模式,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來講,農業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而發展文創農業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前景,該產業目前在法國、荷蘭以及我國的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都發展很好。那到底文創農業是什麼?怎麼做?怎麼學?何為文創農業? 談到文創農業,我們一般會直覺想到的是商品包裝,水果酒、茶葉、米、蜂蜜等,美美的禮盒加上富有詩意的文字。然而只靠美麗包裝多的是業者付出大筆金錢請設計師搞包裝,成本大增,銷售量卻沒成正比。然而文創農業不等於農產品包裝!包裝或設計,在農業文創化的過程中,只是末端,不可本末倒置。所謂文創,應該包含“文化”與“創意”兩個層次。文化是族群生活方式,族群聚集演化過程共有集體記憶,呈現以往到現代的生活軌跡。可透過歷史、地理、人文、產業各種面向來展現。農業文創,應有“斯土斯民”的印記,否則苗栗甜柿和日本甜柿就沒有不同。沒有文化做創意發想的背景,柿子就只是柿子。 創意包含三個元素: 1、創新:具原創性,不是模仿或抄襲、複製。 2、價值提升:創意執行後,可超出原商品價值,創造更多附加利益。 3、可傳播性:創意不是空想,必須能被執行或商品化,並可透過傳播與營銷方式銷售或推廣。文創是文化商品化、商品文化化。

農業經營者,應先透過添加文化元素,找出特色、賣點、或銷售點。有了賣點,再從“創意”角度,將賣點簡化、符號化、可傳播化,成為銷售主張或銷售論述。

農業文創到底如何做? 農產品是最難包裝的商品,一般商品,不同生產者所生產的,會有商品上的歧異性。比方說,同樣是電冰箱,A品牌和B品牌,無論外型或功能總會有一些差異,但農漁產品缺乏明確的商品歧異性。香蕉就是香蕉,一般消費者很難分辨A地的香蕉和B地生產的香蕉,甚至和它國生產的香蕉有何不同。

商品缺乏歧異性,就必須從“人”或“土地”找出可包裝切入點。從“人”找特色,可以是生產者或消費者、甚至是使用者的特色;從“土地”找賣點,有幾個方向可以思考:歷史典故、鄉野傳說、地理特徵、當地特殊的動植物。

文創農業知識哪裡來? 文創農業的興起,吸引了大批投資者的目光,市面上文創考察、培訓、和沙龍各種學習借鑑的活動也跟著繁榮。透過專業學者或專家們的觀點,甚至是成功人士的創業經驗,往往能輕易指出我們經營上的盲點。 一般

考察活動更側重深度的學習,適合對文創農業比較感興趣並且有一定的想法,但對這個概念瞭解還不深的人。親身去看看別人都怎麼做,做成了什麼樣,然後再結合自身的一些實際和想法,做出屬於自己的文創農業。文創農業最忌照抄照搬,可是就像做陶瓷,對於概念不深的人,連整體輪廓都難形成,又怎麼能做出你想要的形狀,更不要提“上釉”了。 農業培訓班更注重專業知識的培訓,比較適合已經有了一定的行業知識,但認識還不夠深的人,比如農場主、農場經營者、農業企業高管、農業投資者、新農人及其他農業愛好者。學無止境,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提高行業技能才能及時把握市場風向。 農業沙龍重在經驗交流以及資源分享,在分享交流過程中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學習經驗,積攢人脈,拓寬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