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雖恢詭譎怪,然道通為一

虛極子按:恢詭譎怪,道通為一。

波斯人在12-13世紀發展出的“米那依”(mina‘i)類似於琺琅彩工藝,其畫風近乎波斯的“細密畫”,筆觸細膩,絲絲入扣,有條不紊。

萬事雖恢詭譎怪,然道通為一

▲ 伊朗卡尚製作的米那依碗,1175-1220年

英國劍橋 菲茨威廉博物館藏

萬事雖恢詭譎怪,然道通為一

▲ 波斯細密畫畫家力薩·阿巴西(Reza Abbasi, 1565 – 1635)的作品《閱讀的青年》,1625年

英國倫敦 大英博物館藏

萬事雖恢詭譎怪,然道通為一

▲ 阿巴西的另一幅細密畫作品,1609年

伊朗德黑蘭 古列斯坦宮藏

米那依和細密畫上的人物多表現風華正茂的少年人,面容豐腴圓潤,不似波斯人,反肖中國人或中亞人。且人臉光線均勻,沒有強烈的明暗對比,很有點中國畫的特徵。此外,米那依和細密畫還都擅長利用緊湊的佈局,合理表現人多事繁的場面。

萬事雖恢詭譎怪,然道通為一

▲ 米那依宮廷侍坐圖碗,12-13世紀,9.7 x 20.8 cm

美國紐約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萬事雖恢詭譎怪,然道通為一

▲ 波斯畫家米爾·賽義德·阿里(Mir Sayyid Ali,1510–1572)繪製的細密畫可以細緻入微地表現複雜的宮廷場景,1539-1543年

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萬事雖恢詭譎怪,然道通為一

▲ 表現宿營場面的細密畫,1556-1565年

“騎馬行獵”也是米那依從細密畫裡移植過來的主題:

萬事雖恢詭譎怪,然道通為一

▲ 米那依王子騎馬圖碗,12-13世紀,8.9 x 21.7 cm

美國紐約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萬事雖恢詭譎怪,然道通為一

▲ 米那依騎馬圖碗,12-13世紀,8.9 x 21 cm

美國紐約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萬事雖恢詭譎怪,然道通為一

▲ 伊朗史詩《列王紀》(Shahnameh)中“巴赫拉姆五世屠狼”一幕插圖,1328-1336年,紙本彩繪描金細密畫

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萬事雖恢詭譎怪,然道通為一

▲ 米那依騎馬人物圖碗,12、13世紀之交

美國俄亥俄州 辛辛那提博物館藏

有時則是“騎駝行獵”:

萬事雖恢詭譎怪,然道通為一

▲ 米那依巴赫拉姆五世騎駱駝狩獵圖碗,12-13世紀,9.7 x 21.6 cm

美國紐約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萬事雖恢詭譎怪,然道通為一

▲ 米那依騎駝射獵圖碗,12-13世紀,9.7 x 21.6 cm

美國紐約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如果“騎驢”,那就是該回孃家了:

萬事雖恢詭譎怪,然道通為一

▲ 米那依騎驢人物圖碗,1187年,9.2 x 21.6 cm

美國紐約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波斯細密畫(Persian Miniature),顧名思義,就是刻畫精細的小型繪畫,多以人物、風景、傳說故事為主題。畫家處理畫面細節時之所以能做到不厭其煩,可能與地中海東部地區的水晶或玻璃質地的眼鏡較早應用有關。

萬事雖恢詭譎怪,然道通為一

▲ 《力薩·阿巴西肖像》,1673年

美國新澤西州 普林斯頓大學藏

細密畫採用礦物質顏料,其中不乏名貴的珍珠、綠松石青金石。細密畫的僱主往往出手闊綽,畫家得以毫無顧忌地灑金粉。所以,細密畫絕對屬於“

真奢”範疇,只供貴族把玩互贈,在消費降級的民間很難流行。

萬事雖恢詭譎怪,然道通為一

▲ 帖木兒王子拜宋豁兒委託細密畫畫家所作的《列王紀》插圖,1430年

萬事雖恢詭譎怪,然道通為一

▲ 來自阿塞拜疆的突厥裔細密畫畫家蘇丹·穆罕默德所作《穆罕默德昇天圖》,1539-1543年,紙本水彩,28.7 x 18.6 cm

英國倫敦 大英圖書館藏

細密畫主要應用於書籍插圖、封面和扉頁,在盛放貴重物品的盒子和精緻的鏡框上,甚至在象牙以及珠寶首飾上,波斯人也會用細密畫加以裝點。以此類推,波斯的陶瓷工匠把波斯細密畫移植到米那依器物上,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這就和中國瓷工將宋畫筆法移用到“暈染江山、墨分五色”的青花瓷上一樣,都印證了同一個道理:萬事雖恢詭譎怪,然道通為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