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末的小城生活,四川江油


江油在新石器時期便存在人類活動,歷史悠久,境內的青蓮鎮據稱是唐代詩人李白的故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江油建設了大量重工、軍工企業,是四川重要的重工業基地。

三線建設,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

由於三線地區社會經濟落後,導致建設起來的企業單位在之後很長一段時期內經營發展都極為困難,但是三線建設也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做出了極大貢獻。

江油市,四川省下轄縣級市,綿陽市代管,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上游,龍門山脈東南,東臨梓潼縣、廣元市劍閣縣,南接綿陽市涪城區、遊仙區,西連安州區、北川縣,北抵平武縣、廣元市青川縣。距綿陽35公里,成都160公里。

據《蜀中名勝記》載:“是以江水所由之意”,“由”通“油”,故名。東漢,設置的德陽縣。北魏,正始二年設郡,後改江油縣。隋朝,縣境分置陰平、昌隆2縣。南宋,時江油縣治遷入縣境後,分置江油、彰明2縣。

1940年8月,為適應抗戰需要,統一行政區劃,撤銷聯保改為鄉鎮,撤併部分保、甲。全縣仍分為3個區,原24個聯保改為4個鎮17個鄉,原492個保撤併為295個保,原4920個甲撤併為3156個甲。時為區、鄉、保、甲四級制。

1950-1955年,先後7次調整行政區劃。至1955年,全縣分設5個區、2個鎮、32個鄉、284個村、10個居民委員會,約3000個村民小組。1988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立江油市。

江油市人口以漢族為主,至2000年,江油共有23個少數民族。按照人口多少排序,依次為:羌族、回族、滿族、藏族、苗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侗族、壯族、朝鮮族、白族、傣族、哈尼族、納西族、高山族、土族、錫伯族、撒拉族、仡佬族、維吾爾族、水族。

江油市方言為現代漢語北方方言西南官話四川方言區的一支。江油方言在語法上與普通話並無大的差別,區別主要體現在語音上;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普通話教學的普及、三線建設導致大批東部技術人員遷入以及成都話的影響,目前江油人實際運用的方言已經與周邊鄉鎮方言、民國時期江油方言產生了較大差異。【四川江油,八十年代末。攝影:米歇爾·彼得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