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國民政府收復南海諸島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依照《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宣言》的內容,積極策劃收回東沙、南沙及西沙群島。中央內政部的負責單位是方域司,其主要職責在國家領域的勘測及疆界的確定。還有空軍總部、聯勤總部、海軍總部,職責是護駕接收人員團隊平安抵達太平島,完成接收工作。圖為1946年10月23日,接收南洋群島專門委員會乘太平艦從南京出發。前中為指揮官林遵,後排右一為太平艦艦長麥士堯,後排右二為內政部接收專員鄭資約。

圖為1946年11月,停泊在榆林港內的中業艦。1946年10月23日,太平艦從南京出航,次日在黃浦江口與中業艦及中建、永興三艦會合。四艦11月初齊集榆林港。因海面風狂浪大,四艦停泊榆林港達三星期之久。11月23日,中建、永興兩艦先行出發航往西沙群島。12月9日,中業、太平兩艦出港駛往南沙群島。航行三日,12日清晨,中業艦駛近太平島,在距島二百碼處錨泊,接收人員及物資分批乘小艇登上太平島。

圖為太平艦到達南沙群島後,立碑為證。中業艦陸續卸載器材及物資,12月14日卸載完畢。在這期間,廣東省政府屬下的技術人員,完成了兩座水泥石碑。其中一座大型石碑立於島的西端,高約五尺,寬三尺,豎立於兩層石階之上。石碑正面上端刻有青天白日國徽,下刻“太平島”三字;石碑背面刻有“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重立”,左旁刻“中業艦到此”,右旁刻“太平艦到此”。


圖為中業艦到達南沙群島後,立碑為證。另外一座較小石碑,高約五尺,寬不足一尺,立於島之東端,石碑正面朝東,上刻“南沙群島太平島”,背面刻“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碑北面刻“太平艦到此”,南面刻“中業艦到此”。歷史見證,不容置疑。

圖為1946年11月,接收人員在太平島勘測地形。鄭資約作為中央接收專員,在結束南沙群島工作之後,即與內政部方域司同仁整理實測資料,繪製中國南海地圖,並向行政院呈請核准頒佈一系列的地圖。在呈請的文件中,有《內政部繪製南海諸島位置圖,西沙群島圖,中沙群島圖,南沙群島圖,太平島圖,永興島——石島圖,及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

圖為內政部接收專員鄭資約在國測地標前留影。數月後上海商務書局出版鄭資約編著的《南海諸島地理志略》,書中詳述了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及南沙群島的歷史背景、南海諸島的地理環境,及國疆石碑的照片。新編的《南海諸島名稱對照表》也在該書的附錄中,首次對外發表,奠定了我國南海島嶼統一名稱的基礎。


圖為接收南海諸島的太平艦。1949年民國政府退去臺灣,駐守南沙及西沙的駐軍也在1950年一齊撤離。之後的五年,南沙群島及西沙群島呈現無政府管轄狀況。1950年是國共雙邊百廢待舉之時,而南海邊緣國家乘隙侵佔我國南海島嶼。

圖為1946年12月15日,接收人員在太平島舉行升旗儀式。前排左四為鄭資約、左五為林遵、左七為廣東省政府接收專員麥蘊瑜。鄭資約晚年說起他接收南沙的情形:“在冬季挾著強烈的東北風和巨浪去到了南沙群島,在島上看到了中國廟宇,併除掉了日軍在戰時設立的標識,南海島嶼上深埋著好幾百年前中國漁民遺落的古錢幣……”

以上圖文選自《老照片》第七十六輯,作者鄭仿健,原文章名《永遠的南中國海——懷念父親鄭資約教授》,山東畫報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