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惠企利企便企 “成都民營經濟25條”的三個關鍵詞

蓉平:惠企利企便企 “成都民營經濟25條”的三個關鍵詞

成都市召開“解讀《關於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意見》”新聞發佈會(圖片來源於成都市政府網站)

11月29日,在成都市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大會召開5天之後,備受關注的《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意見》(簡稱“成都民營經濟25條”)終於正式印發出臺。次日,成都市政府新聞辦召開專題發佈會對意見進行解讀,強調要確保政策落地,讓企業“看得見、摸得著、拿得到”。

值得注意的細節是,之所以“成都民營經濟25條”在會後5天才出臺,是因為徵求收集了專家、民營企業家、相關部門和區(市)縣多達8000多條意見建議,又學習借鑑了上海、廣東、浙江等地的經驗做法,反覆研究、數易其稿,最終形成。由此也可以看出“成都民營經濟25條”的兩個願景,一是實實在在地解決企業的問題,二是在全國範圍內保證成都政策的競爭力。

瞄準“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成都民營經濟25條”從降低經營成本、緩解融資難融資貴、支持創新創造、支持做強做優、鼓勵拓展發展空間、加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保護、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和加強組織保障八大方面,提出了25條舉措。

正如成都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大會釋放出來的信號,新政凸顯了惠企、利企、便企三大關鍵詞。

“惠企”,集中體現在政策上真金白銀的支持。成本高、融資難是當前民營企業普遍遇到的難題。能否切實為企業降稅負、幫企業融到資,不僅是考驗地方政府是否真正落實中央精神的試金石,也是民營企業是否能真正“迎來春天”度過難關的關鍵點。

“成都民營經濟25條”頗有魄力之處,正是拿出了實實在在的“4個100億”——即設立100億元的應急週轉基金、100億元的地方資產管理公司、100億元上市公司紓困幫扶基金和100億元規模的新經濟發展基金,通過真金白銀,來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為民營企業紓困。

除此之外,在降低企業稅費成本、用工成本、用地成本等方面,“成都民營經濟25條”也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精神,向國內“最優”看齊。比如為降低企業用地成本建立健全工業用地彈性供地機制,按照50年工業用地出讓指導價計算年均出讓價款或租金,企業可在不超過20年短期出讓或5-10年租賃等方式中進行選擇,出讓價格僅僅是過去的10-40%。

“利企”,核心是政府如何通過“有形之手”幫助企業打破“市場的冰山”、跨過“轉型的火山”,實現做大做強。相比國內其他城市的政策舉措,“成都民營經濟25條”創新性地針對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的實際需求,力圖構建全生命週期政策體系,讓政府支持政策更精準更有實效,以形成企業梯次發展格局。

例如,對於初創型企業,重點在於為其提供優良的土壤,幫助其擴量提質,在市場競爭中成功“活下來”。成都一方面從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入手,支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小企業創業基地提檔升級,另一方面則從政策上幫助其拓展市場空間。“成都民營經濟25條”中專門明確了政府採購預算約束的硬指標,提出編制政府採購專門面向中小企業採購指導性預算,年度政府採購項目預算中,30%以上專門面向中小企業採購,其中,預留給小微企業的比例不低於60%。對於成長型企業,關鍵在於如何做優做強。對此,成都提出“專精特新”的發展方向,將建立5000家成長型企業培育庫和500家“隱形冠軍”培育庫。而對於領軍型民企,重點則在於如何為其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成都提出,將重點支持其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發展。對首次進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國企業500強”“世界500強”的民營企業,給予最高2000萬元的獎勵。

便企,則體現在營商環境的優化。經濟學家楊小凱將交易成本分為兩類,一類是人力、物流、土地等硬成本,一類則是與交易制度有關的軟成本。用工、用地、物流等硬成本客觀上是市場行為,政府幹預空間有限。但良好的營商環境,不僅是降低交易軟成本中不可替代的關鍵要素,實際上也是政府憑藉自身力量最容易干預和改善的要素。

在世界銀行發佈的《2018年營商環境報告》中,涵蓋10個指標,包括開辦企業、辦理施工許可證、獲得電力、登記財產、獲得信貸、保護中小投資者、納稅、跨境貿易、執行合同和辦理破產的難易程度等。這正是成都的努力方向。成都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此前在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大會上進一步提出要努力建設優商重商親商的標杆城市。

就此次“25條”的具體政策來看,成都將重點從促進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營造便捷高效的政務環境、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3個方面提出支持措施,打破“捲簾門”“玻璃門”“旋轉門”的阻隔,支持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其中很多工作還給出了具體時間表,例如2018年底各區(市)縣要完成對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政策文件、執行公平競爭審查制定情況的自查,並向全社會公示;將試點推行新設商事主體“容缺登記”、建設項目“容缺補齊”制度,將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5個工作日內,工程建設項目從立項到竣工驗收審批全流程總用時壓縮到90個工作日內等。

最後值得提出的是,成都在“25條”中專門對政策的落地實施制定了保障條款,在優化完善民營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加強監督考核上著力,確保政策實惠能讓民營企業看得見、摸得著、拿得到。這也切中了企業家們最為擔心的問題。

民營經濟強則成都強,民營企業好則成都好。隨著“惠企、利企、便企”的各項舉措落實,成都的民營經濟將越來越強,成都也將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