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和朝鮮戰爭:面對強大的敵人,我們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九一八事變和朝鮮戰爭:面對強大的敵人,我們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1931年9月18日,日本炸燬南滿鐵路,並栽贓嫁禍給中國軍隊。日本以此為藉口,向瀋陽發起進攻,九一八事變爆發。由於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僅僅五個月的時間,東北全境淪陷,日本人在東北建立了偽滿政權,三千萬中國人淪為了亡國奴。

九一八事變和朝鮮戰爭:面對強大的敵人,我們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九一八事變以前,中國在東北擁有軍隊人數多達20萬,日本軍隊的數量僅1.5萬人,除此之外,東北軍工業發達,每月可造的迫擊炮為八十門,炮彈四萬發。並且擁有製造75mm至150mm榴彈炮的能力,坦克數量為36輛“雷諾”輕型坦克。而當時進攻北大營的日軍僅僅五百人,竟然一舉擊潰數萬東北軍,而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

九一八事變和朝鮮戰爭:面對強大的敵人,我們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東北當時還有五個航空隊,總計三百架飛機。而九一八事變中,僅100餘名日本士兵竟然沒有遭受到一兵一卒的抵抗,東北爾塔機場的262架飛機全部落入敵手。苦心經營十多年的東北空中力量,就這樣拱手送給了侵略者。

九一八事變和朝鮮戰爭:面對強大的敵人,我們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而東北的海軍大小艦船27艘,總計3萬多噸,如果沒有不抵抗的命令,日本的侵略活動根本就不可能得逞。

而據張學良日後的回憶,自己不抵抗日軍其實是因為當時的實力相差太過於懸殊,害怕抵抗日本會引起更大的戰爭,所以選擇了不抵抗。將東北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數千萬人民送入侵略者的手中。

九一八事變和朝鮮戰爭:面對強大的敵人,我們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而在將近二十年以後,美國以及所謂的聯合國軍威脅當時的中國東北邊境,對我國的丹東等地進行無差別的狂轟濫炸。而當時的毛主席,也面臨一個抉擇,是放棄抵抗,還是選擇決一死戰。當時的新中國百廢待興,美國和我們的實力差距遠遠高過九一八時日本和我國的差距。

但是毛主席力排眾議,決定派遣志願軍入朝作戰。而當時毛主席的一句簡單的話,道出了一個真理:一拳打得開,免得百拳來。要打我們就放開手腳打,打完我們再建設就好嘛!

九一八事變和朝鮮戰爭:面對強大的敵人,我們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儘管新中國付出了二十萬人犧牲的代價,但是殲滅聯合國軍一百多萬人,將美國人打回了三八線以南,捍衛了國家的主權。此戰也被稱為“立國之戰”。此戰以後,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提升,外國人妄圖在遠東建立幾座大炮就能征服一個國家的時代也從此一去不復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