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外國人,加入了中國國籍,把中國當家,為中國作出重大貢獻!

毛主席在《紀念白求恩》中說:“一個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為了中國的革命事業,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是國際主義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精神”。其實在那個戰亂年代,

像白求恩一樣背井離鄉,跋涉千山萬水來中國的人還不在少數。有很多外國人,加入了中國國籍,把中國當家,為中國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鄭律成(韓國)

5名外國人,加入了中國國籍,把中國當家,為中國作出重大貢獻!


鄭律成,出生於韓國全羅南道,1933年來到南京,參加抗日活動。在艱苦的革命鬥爭中,鄭律成還堅持音樂創作,他所作曲的《八路軍軍歌》更是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1950年,鄭律成正式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還創作了《志願軍軍歌》,直到1976年去世。

二、馬海德(黎巴嫩)

馬海德原名喬治·海德姆,祖籍是黎巴嫩,出生在美國,畢業於瑞士日內瓦大學。和那個時候千千萬萬的熱血青年一樣,馬海德畢業以後,就來到中國行醫。

5名外國人,加入了中國國籍,把中國當家,為中國作出重大貢獻!


在上海,馬海德結識和宋慶齡等人,並在宋慶齡的派遣下,和埃德加斯諾來到延安參與衛生工作。為了更好地向陝甘寧邊區人民服務,馬海德不僅掌握了普通話,還學會了陝西話和甘肅話。

眼見延安落後的衛生條件,馬海德不僅不要工資,還通過宋慶齡,向國外的朋友請求幫助,為邊區獲得了繼續的醫療器材和藥品。

1939年,馬海德在行醫中遇見一位周芳菲的護士,周芳菲大戶人家出生,因為逃封建婚姻而來到延安,之前還在文工團幹過,是個典型的白富美。

5名外國人,加入了中國國籍,把中國當家,為中國作出重大貢獻!


​一見到周芳菲,馬海德愛情的小火花就冒了起來,經過持之以恆的追求,終於得到了美人的芳心。

僅僅在1944年——1947年,馬海德就診治傷病員4萬餘人次,受到邊區政府的多次表揚。等到1949年,馬海德申請加入中國國籍,從而成為第一個獲得中國國籍的外國人。

三、愛潑斯坦(波蘭)

愛潑斯坦是波蘭的猶太人,早在1913年就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逼近華沙,愛潑斯坦家人也逃亡到中國,定居天津。

5名外國人,加入了中國國籍,把中國當家,為中國作出重大貢獻!


僅僅15歲,愛潑斯坦就成為《京津泰晤士報》的記者,宣傳抗日救亡,因此還被日軍抓進集中營。

1951年,愛潑斯坦應宋慶齡之邀,回國創建《今日中國》雜誌,並於次年加入中國國籍。

四、魏璐詩(奧地利)

5名外國人,加入了中國國籍,把中國當家,為中國作出重大貢獻!


魏璐詩,是一位出生於奧地利的猶太女性,1933年來到中國,和史沫特萊、斯諾一起創辦《新聞快報》雜誌,向全世界報道中國抗日戰爭的進展狀況。抗戰勝利後,魏璐詩回到美國,在聯合國秘書處任職。

1951年,應周總理之邀,魏璐詩回到中國,擔任北京國際新聞局的英語專家和德語專家,曾多次受到周總理的接見。1956年,魏璐詩也獲得中國國籍。

五、陳必娣(美國)

5名外國人,加入了中國國籍,把中國當家,為中國作出重大貢獻!


陳必娣是美國華人,1915年出生於溫雷帕克市,長大後在奧爾根大學學習醫學。1937年盧溝橋事變時,陳必娣滯留北平,看見中國軍人無人救助的慘狀,便自告奮勇地參加了救助工作。同時,陳必娣還冒著生命危險買下日軍殘殺中國人的照片,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1940年,陳必娣又不顧美國政府的反對,舉家搬遷到中國,繼續參與醫務工作。1949年以後,陳必娣擔任外文出版社的英語翻譯工作,還寫出了《中國針灸學概要》這一經典書籍。到1963年,在陳必娣的強烈請求下,她加入了中國國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