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楊永信更可怕的是,送孩子電擊治療的原生家庭父母

這兩天,網友上傳的一則據稱是“臨沂四院13號室的慘叫聲”的視頻引發軒然大波。從視頻中可以清晰地聽到,一個小孩在慘叫、哀嚎,而後還傳來沉悶的撞擊聲。

臨沂四院即臨沂市精神衛生中心,當年楊永信擔任主任的臨沂網戒中心也在這裡,以太陽穴電擊治網癮臭名昭著。

比楊永信更可怕的是,送孩子電擊治療的原生家庭父母


昨天,臨沂市衛計委闢謠稱發出叫聲的應該是住在該層的一名8歲男孩,網傳視頻信息不實。在官方極為敷衍的回應發佈後,憤怒的網友們根本不買賬。

輿論對楊永信與網戒中心的抨擊,從2008年紀錄片《戰網魔》開始,就沒有停過。當時隨著媒體的大規模報道和網友的譴責後,衛生部發文叫停電擊戒網癮的臨床療法,這個“惡魔”一般的形象一度淡出人們視野。

比楊永信更可怕的是,送孩子電擊治療的原生家庭父母


2016年《楊永信,一個惡魔還在逍遙法外》一文再次引爆了人們對楊永信的關注,文章指出楊永信依然在宣傳他的戒網癮事業併為此洋洋自得,他的微博認證赫然寫著“臨沂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6年網戒中心引發輿論轟動後並未如官方所說關停。臨沂網戒中心因為“戒網癮有效”和“全國戒網癮專家”楊永信的名聲,這個臨沂四院下屬的中心竟然在短短數年間斂財8100萬,比一個縣級二級醫院整年的營業額還要多很多。

如今距離楊永信和他的網癮戒除中心被曝光已經10年了,可楊永信帶來的恐懼依然困擾著人們。

楊永信治療的,究竟是誤入歧途的孩子,還是孩子背後那個步入歧途的家和父母?

比楊永信更可怕的是,送孩子電擊治療的原生家庭父母


森嚴的制度,心狠手辣的摧殘手段外加一整套的洗腦流程,在“網癮孩子”的家長心目中很吃香。

當媒體採訪家長時,孩子的父母這樣回答:“孩子這樣我們也沒辦法,就是當時我們的想法就是有這個孩子不如沒這個孩子。”是什麼樣的家長會把忍心把孩子送進魔窟,一個風華正茂的美好靈魂在這所刑房學校裡得到了一生都無法忘懷的致命痛楚,而這些經歷這些陰影會陪伴受害的孩子一輩子,這也許是我們這些人永遠都無法體會到的傷痛。

比楊永信更可怕的是,送孩子電擊治療的原生家庭父母


父母愛子之心總有不同表現,但控制極強欲的父母,就是孩子的悲哀。他們把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屬品,要求他們完全按照自己設置的方向去走,不容質疑,不容反駁,一副你不按照我說的做就是錯的,你不按照我的意志來,就是“大逆不道”。小時候,爸爸因為你做錯了一道題打你,媽媽把你養的寵物送人了,等你稍微長大一點,他們又逼著你讀你根本不感興趣的專業,他們覺得公務員就是鐵飯碗,根本不考慮你的喜好與你的特長,願意花十萬走關係給你買一個在辦公室裡月薪3000的的穩定工作。他們反對你的戀愛對象,篤信算命先生的鐵齒銅牙,認定你女朋友的屬相長相、戶口會給你未來的婚姻帶來不幸。他們催你結婚,覺得你嫁出去的就有一種成就感,嫁不出去的就丟自己的臉。等到你結了婚,嫁了出去,他們又催你生孩子,干預你教育孩子的方式,他們以一句“我是為你好”,牢牢的控制著你的人生。

每個人都有人格陰影,請別以愛的名義實施暴力

比楊永信更可怕的是,送孩子電擊治療的原生家庭父母


原生家庭,可能是內心最柔軟、最不能觸碰、又無可奈何的地方。畢竟,你無法選擇,但是它的影響幾乎將會伴你一生。曾經在某平臺看到一位網友,評價自己的母親,她說已經記不清從小被母親毒打了多少次。無論是什麼場合,只要她說了一句不合母親心意的話,火辣辣的耳光馬上就掄了過來。她記得自己曾在飯桌邊被母親一巴掌扇到桌子底下,也記得在澡盆裡被母親狠狠揪住,擰得全身青一塊紫一塊的。有時候,家裡有客人在場,母親會打得稍輕一點,但只要她敢當著客人的面哭或訴苦,客人走後母親就打她打得更狠。母親對待她太冷酷了,導致她從小就確信自己肯定不是母親親生的。於是她決心離家出走,打了個小包袱,帶上僅有的積蓄,逃難似的逃到了一個親戚家。親戚收留了她兩天,最後當然還是被父母尋了回來。她媽那一次打她,足足打斷了兩根新掃帚。她長大以後,一直堅持單身,下定決心這輩子絕不結婚,更不生小孩。她害怕自己的血液裡也流淌著這種“瘋狂而冷酷的基因”。她的媽媽,因為她不肯結婚的事,對她又哭又罵,指責她“不孝順”和“丟人現眼”。在她終於有能力獨立時,她搬離了家對父母避而不見,只是每月按時打生活費給他們。

不要說為了家庭為了你,我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比楊永信更可怕的是,送孩子電擊治療的原生家庭父母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個性,很多時候父母在面臨選擇時,總是拿孩子當藉口,當選擇的答案產生後悔後,他們第一反應就把責任推給了孩子,覺得自己的犧牲是為了孩子。看過很多父母感情破裂,即使平日裡言語與行動暴力相對,扔扮演著夫妻的角色,可是他們的孩子真的會開心嗎?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舉一動都會給孩子烙下深刻的烙印,然後在未來的成長過程裡,逐漸清晰的顯現出來。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弗洛伊德也同樣強調,童年經驗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個人行為狀況可以在其童年經歷中尋找根源。

央視一姐董卿在節目中說,“小時候最怕的事情是吃飯,因為這個時候,爸爸總是說,你這個不對,你那個不對,經常是邊哭邊吃。”雖然如今她也能理解父親嚴厲的愛,但這種“為你好”的嚴厲,還是讓她從小對自己非常沒有自信。“我就像輪子上的倉鼠,總是忙於滿足父親的各種決定,也總是無法達成父親的各種期待”。

比楊永信更可怕的是,送孩子電擊治療的原生家庭父母


人生在世,認知有限,有些人在沒有做好措施的當了爸媽,從懷孕就開始後悔,於是世上有了那麼多的棄嬰。身為父母責任大呀,又要養又要教,當他們以自己的認知去面對孩子時,總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小到考試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大到求學就業,事事要求“聽話”,可是那不是孩子的意志呀,當孩子反抗時,他們自怨自艾,還會認為送去電擊治療、豫章書院才是長久之計。“我為你好”這四個字,是許多孩子頭頂的緊箍咒,甚至長大成人後依舊無法擺脫。看似軟性的一句話,背後藏得卻是家長的“強權”。

寫在最後:

我們永遠無法選擇生於什麼樣的世界,但是成年後的我們都有權利也更有能力去選擇成為一個怎樣的自己,和一個怎樣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