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自此一戰,再無機會收復“幽雲十六州”,到底是為何呢?

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

在古代山川地理對一個王朝的命運十分的重要,所以往往在開國之初很多皇帝要把都城選在易守難攻的地方,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長安(

今西安)、洛陽甚至金陵(今南京),它們或者依山傍水有著難以突破的防線,要麼地理險要易守難攻。

北宋自此一戰,再無機會收復“幽雲十六州”,到底是為何呢?

但北宋的都城卻選在了四戰之地的汴京(今開封),很多歷史學者也認為這是導致後來北宋滅亡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因為開封地處中原,四面無山川險要可守,一馬平川很容易被敵人攻破。

從後來的金人南下攻破東京汴梁而且擄走徽欽二帝的歷史事件可以看出確實如此,但當年宋太祖趙匡胤之所以選擇無險可守的東京汴梁作為都城其實有著很多原因的考量,畢竟開封作為古都特別是在五代十國連續做了四個王朝的都城,當時已經發展成為了全世界最大最繁華的城市。

北宋自此一戰,再無機會收復“幽雲十六州”,到底是為何呢?

而此時的西安或者洛陽早已在唐末之時歷經數十載的戰亂而破敗不堪,雖然趙匡胤開國之時打算有遷都之念,但後來遭到了很多大臣的發對而作罷。

北宋自此一戰,再無機會收復“幽雲十六州”,到底是為何呢?

其實一直讓北宋耿耿於懷,最終無法守住江山的是五代十國丟到了“幽雲十六州”,使得中原王朝暴露在了草原民族的鐵蹄之下,若當年有幽雲十六州或開封不會那麼容易被攻破。

而自北宋開國之後,歷代皇帝都有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志向,只是後來因為宋太宗趙光義的“高梁河之戰”的慘敗而作罷收場。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燕雲”一名最早見於《宋史·地理志》。

宋太祖趙匡胤自登基之後,制定了統一的路線方針就是“先南後北”的政策,先後連克後蜀、南漢政權然後再繼續攻打北漢和幽雲十六州

北宋自此一戰,再無機會收復“幽雲十六州”,到底是為何呢?

甚至當時趙匡胤認為若和契丹人的爭鬥過程中無法相軍事抗衡的話,可以通過金錢贖回幽雲十六州,所以自他登基後就建立了一個“封樁庫”,通過把每年全國財政的一部分放到這裡面,將來可以與契丹人談判交易幽雲十六州。

北宋自此一戰,再無機會收復“幽雲十六州”,到底是為何呢?

誰料一代雄主趙匡胤沒有看到收復幽雲十六州就閉上了眼睛,繼承者為自己的弟弟趙光義,而趙光義的皇位來路不正,甚至被認為謀害了趙匡胤奪來的皇位,所以才有了那個著名的典故“燭影斧聲”。

北宋自此一戰,再無機會收復“幽雲十六州”,到底是為何呢?

趙光義登基後為了轉移全國人民的視線,所以做出了很多舉動,比如先統一了南中國,後來將矛頭指向了北漢,滅掉北漢後,又對幽雲十六州動起了想法。

趙光義和趙匡胤兩人相對比的話,才能懸殊很大,趙匡胤為馬上天子,而趙光義沒有哥哥的軍事指揮才能,但是不服輸的趙光義卻執意要做很多趙匡胤都不一定完成的事業,那就是御駕親征對戰契丹收復幽雲十六州。

趙光義的軍事才能不堪入目,公元979年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御駕親征為奪取幽州(今北京)與遼軍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紫竹院公園附近)進行了激戰。

北宋自此一戰,再無機會收復“幽雲十六州”,到底是為何呢?

其實宋太宗趙光義這次北征一開始是蠻順利的,連克幾個州,在圍打幽州的時候,不懂軍事的趙光義使用了昏招臭棋,在面對城高牆厚的幽州城,趙光義用了下下招人的馬戰術來攻城。

最後幽州遼軍守將連守數日,在遼軍援兵到來之時,宋軍早已人困馬乏,如此之下面對契丹鐵騎,宋軍不堪一擊最後大敗。

北宋自此一戰,再無機會收復“幽雲十六州”,到底是為何呢?

在面對腹背受敵的情況之下,宋軍全面潰退,遼軍乘勝追擊殺死宋軍數萬人,甚至趙光義腿部還受了箭傷,最後狼狽不堪的坐著驢車逃跑了,據說此後宋太宗趙光義年年箭傷復發,最後也是死於箭傷的。

而北宋軍這次與遼軍的戰役,使得宋軍的軍事力量上開始處於劣勢地位,自此北宋後來的皇帝沒有能力也沒有勇氣來收復幽雲十六州了,真是嗚呼哀哉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