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羞憤,一份奏摺,引起一段血案,成為大漢奸,結局大快人心

華夏民族是心胸寬廣,海納百川的,常言道“凡事好商量”,但除了一點是禁區之外,其它都能體現出華夏的包容性。自古以來,漢奸、賣國賊是被深深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以身試法,越過紅線之後,換來的是永久的罵名,和遺臭萬年的嘲諷,秦檜如此,蔡京如此,吳三桂如此,而今文章的主人公孫之獬亦如此。

出於羞憤,一份奏摺,引起一段血案,成為大漢奸,結局大快人心

1647年山東人謝遷舉兵抗請,6月13日夜,民兵攻入淄州城將孫之獬擒獲,至22日期間,孫之獬受盡折磨,民兵看其腦門光溜溜的,就找來錐子在其頭上鑽個眼,硬是往裡塞上一撮頭髮,孫之獬慘叫不斷,為此將其雙唇縫上,然後肢解中慘死,而其家眷亦有多人同時被殺,可以說是以最為痛苦的方式在無盡折磨中而離開人世,真應了那一句“生不如死”。

明末的大漢奸著實不少,范文程、洪承疇、吳三桂、耿精忠等都是臭名昭著之輩,相較於他們,孫之獬可以說是鮮為人知的。在那個明末清初的年代,投降敵人,其實也算不了什麼大事,畢竟屠刀之下,趨利避害是人之本性,可是一出手,就斷我華夏數千年的文明傳承,掀起“剃髮易服”,移風易俗之舉,這孫之獬真的是要從根本上來斷我民族之根啊。

出於羞憤,一份奏摺,引起一段血案,成為大漢奸,結局大快人心

明亡,孫之獬也像大多數明朝遺臣一樣投降了滿清,不過他的帶著“誠意”來投誠的,他主動命令全家剃髮,以表達他投降的決心。話說,清朝分為滿漢兩班朝臣,孫之獬入朝後,先是站列於滿班,可是滿臣不答應,他又歸入漢班,可是漢臣看到他那滿俗樣子也不答應,這樣孫之獬就有點裡外不是人了,在羞憤之下,一份斷我華夏文明傳承的奏摺就產自於他手。

“陛下平定中國,萬里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意思很冠冕堂皇,事實還不就是因為受了屈辱,憤憤不平之下,讓漢臣一起來買單嗎?就這樣席捲天下的“剃髮易服”令開始了,這份奏摺可謂是浸染了我華夏無數同胞的鮮血,用數以萬計的生命來維護孫之獬那脆弱的尊嚴。

出於羞憤,一份奏摺,引起一段血案,成為大漢奸,結局大快人心

特別是這份奏摺的最後一句“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很明顯的激將法,對於生長於遼東關外的滿族人而言,好勇鬥狠是常事,尤其是而今鼎定乾坤,一統九州華夏的從未有之壯舉,更是令得滿朝的滿臣為之欣喜若狂,正是處於自負之中,怎可不彰顯出大清王朝的無上威嚴呢?

話說兩頭,在孫之獬提出這份奏摺之前,曾經滿清在一片石大戰勝利後,多爾袞就試圖剃髮,可是卻沒有想到遇到的阻力過大,當時滿清政權還不穩固,為此剃髮留辮就沒有過多的計較了。誰知,明遺臣中會出現孫之獬這樣一朵奇葩,極盡諂媚之能事不說,他心胸狹隘,報復心特強,一道奏摺將“臣列”之事以公達私。“同為降臣,對我滿是排斥,竟然以不剃髮易服而沾沾自喜,高人一等,瞧不起我這滿俗之漢臣,那好吧,大家一起移風易俗,到時還有人會排斥我嗎?”

出於羞憤,一份奏摺,引起一段血案,成為大漢奸,結局大快人心

中國人古來“衣冠束髻”,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身為明臣漢族的孫之獬不可能不明瞭,這種風俗是已經數千年的歷史傳承,想要改變會是何其的艱難,這對華夏衣冠文明將會是滅頂之災。江陰八十一日,就是在這“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命令下而發生的激烈對抗,二十萬華夏軍民慘死,誓死捍衛華夏衣冠,正應了那句“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

明末清初時期的慘案當真不少,萬里江山,中原腹地,卻是十室九空,有骨血,有氣節的有識之士前仆後繼,為了反清復明的大業,也為了剃髮易服的華夏文明。

出於羞憤,一份奏摺,引起一段血案,成為大漢奸,結局大快人心

孫之獬的死,對於滿清來說應該是“壯烈犧牲”的,對於這樣一位為滿清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忠義之士”應該是要厚葬和撫卹的,可是最終的結果卻是不予以撫卹,一無所獲,而在大莊孫家林除留有其墓碑,卻無其他,僅在寒風中訴說著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