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冰山是榆次的一景

每年的腊月初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粥、腌腊八蒜。传说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就舍弃王位,出家修道。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在晋中开发区(原榆次辖区)的南北六堡两村,每年的腊八这天,他们不仅吃腊八粥还用自己特殊的方式,祭拜冰神,祈求驱雹祛灾,风调雨顺,后来又增加了吃冰可以平安增福、延年益寿、婚姻美满、阖家幸福,早生贵子、一年不生病不肚子疼等内容。

北六堡村民柳师傅告诉黄河新闻网记者,背冰山是该村的一景,这个活动举办好多年,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能说清真正起源,都是推测,已经无法考证起源。在他的记忆中,村子好像已经多年没有遭受过冰雹的灾害,据说,在张庆、使赵附近都有过或大或小的冰雹袭击,但南北六堡两村却安然无恙,当地素有“冰雹猛如虎,不敢打六堡”的说法,冥冥中应该是冰神保护着大家。


背冰山是榆次的一景

淋冰

如往年一样,今年村民按时筹备,黄河新闻网记者提前拍到冰山形成的过程。北六堡村在腊月初一开始淋冰,一直到初八淋成一座冰山,淋冰是个苦差事,淋冰的村民贾师傅告诉黄河新闻网记者,制作冰山时,首先得选好的椿树枝绑扎在长板凳的腿上,再把2米多长的檩条顺穿板凳,两端悬架木架之上,板凳腿下垂,置放背阴处,然后由数人用小茶壶顺板凳腿、树枝往下徐徐淋水。淋冰要10点后开始一直到第二天5点,中间间隔时间可长可短,这个时间淋得才能挂住才更好看,真是“半夜三更受冷寒,七夜淋成一座山”。经过数天滴淋而成的冰山共有37根碗口粗细的冰柱,分前九(象征风、雷、雨、电、雪、雹、雾、霜、露)、后十二(象征十二个月),左右各七(象征北斗七星)和四根旗杆(象征春、夏、秋、冬四季),此为“淋冰山”。


背冰山是榆次的一景

柳师傅为孙女讲述抬冰山的故事

初八这天,村民们5点就开始举行翻冰山、挂松枝、披挂盔甲、请神、拜神、游街、砸冰、送神等程序。

“翻冰山”时更需慎重,必须9人配合一致方能成功,否则碰坏冰山前功尽弃。先利用物体来回晃动的惯性将冰山翻至180度,同时有3人弯腰低首趁势用脊背顶住冰山,再由其他6人分别抽架、上肩,将冰山抬到方桌上。冰山虽然放好,但头重脚轻,必须在方桌的腿上捆系巨石,方能上下平衡而不易倾倒。“抬冰山”时,将方桌四腿与两根长抬杆梆捆为一体,抬山的8人听号声同迈鸳鸯步,上下一齐颠动,缓缓而行。冰山底座恰似天然形成的莲花宝座,两侧旗杆上彩旗飘扬,冰山上红绿纸花相映成辉,弥勒佛像前摆满供品。

早晨9点,在前有秧歌队,后有锣鼓队的队伍中,后生们抬起冰神在全村游行,热闹的场面不亚于过新年。游行结束,观看的村民早就等候砸冰,记者发现,砸掉冰柱后,留下的就像佛家的莲花台,确实有其神奇之处。村民们说吃上一块冰,一年不肚疼,吃上一块冰一年不得病,更有趣的还有人念叨吃上一块冰来年抱个胖孙孙......大家纷纷吃上一块冰,许下祝愿,为自己家人祈福。

隆冬时节滴水成冰, 除冰山之外还会有铁棍、背棍高跷、旱船、大头娃娃等随行,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民间文娱队伍。


背冰山是榆次的一景

行进中的冰神


背冰山是榆次的一景

莲花宝座显现

背冰山是榆次的一景

吃冰


背冰山是榆次的一景

吃冰


背冰山是榆次的一景

吃冰


背冰山是榆次的一景

吃冰


背冰山是榆次的一景

吃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