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冰山是榆次的一景

每年的臘月初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臘八粥、醃臘八蒜。傳說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就捨棄王位,出家修道。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

在晉中開發區(原榆次轄區)的南北六堡兩村,每年的臘八這天,他們不僅吃臘八粥還用自己特殊的方式,祭拜冰神,祈求驅雹祛災,風調雨順,後來又增加了吃冰可以平安增福、延年益壽、婚姻美滿、闔家幸福,早生貴子、一年不生病不肚子疼等內容。

北六堡村民柳師傅告訴黃河新聞網記者,背冰山是該村的一景,這個活動舉辦好多年,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人能說清真正起源,都是推測,已經無法考證起源。在他的記憶中,村子好像已經多年沒有遭受過冰雹的災害,據說,在張慶、使趙附近都有過或大或小的冰雹襲擊,但南北六堡兩村卻安然無恙,當地素有“冰雹猛如虎,不敢打六堡”的說法,冥冥中應該是冰神保護著大家。


背冰山是榆次的一景

淋冰

如往年一樣,今年村民按時籌備,黃河新聞網記者提前拍到冰山形成的過程。北六堡村在臘月初一開始淋冰,一直到初八淋成一座冰山,淋冰是個苦差事,淋冰的村民賈師傅告訴黃河新聞網記者,製作冰山時,首先得選好的椿樹枝綁紮在長板凳的腿上,再把2米多長的檁條順穿板凳,兩端懸架木架之上,板凳腿下垂,置放背陰處,然後由數人用小茶壺順板凳腿、樹枝往下徐徐淋水。淋冰要10點後開始一直到第二天5點,中間間隔時間可長可短,這個時間淋得才能掛住才更好看,真是“半夜三更受冷寒,七夜淋成一座山”。經過數天滴淋而成的冰山共有37根碗口粗細的冰柱,分前九(象徵風、雷、雨、電、雪、雹、霧、霜、露)、後十二(象徵十二個月),左右各七(象徵北斗七星)和四根旗杆(象徵春、夏、秋、冬四季),此為“淋冰山”。


背冰山是榆次的一景

柳師傅為孫女講述抬冰山的故事

初八這天,村民們5點就開始舉行翻冰山、掛松枝、披掛盔甲、請神、拜神、遊街、砸冰、送神等程序。

“翻冰山”時更需慎重,必須9人配合一致方能成功,否則碰壞冰山前功盡棄。先利用物體來回晃動的慣性將冰山翻至180度,同時有3人彎腰低首趁勢用脊背頂住冰山,再由其他6人分別抽架、上肩,將冰山抬到方桌上。冰山雖然放好,但頭重腳輕,必須在方桌的腿上捆系巨石,方能上下平衡而不易傾倒。“抬冰山”時,將方桌四腿與兩根長抬杆梆捆為一體,抬山的8人聽號聲同邁鴛鴦步,上下一齊顛動,緩緩而行。冰山底座恰似天然形成的蓮花寶座,兩側旗杆上彩旗飄揚,冰山上紅綠紙花相映成輝,彌勒佛像前擺滿供品。

早晨9點,在前有秧歌隊,後有鑼鼓隊的隊伍中,後生們抬起冰神在全村遊行,熱鬧的場面不亞於過新年。遊行結束,觀看的村民早就等候砸冰,記者發現,砸掉冰柱後,留下的就像佛家的蓮花臺,確實有其神奇之處。村民們說吃上一塊冰,一年不肚疼,吃上一塊冰一年不得病,更有趣的還有人唸叨吃上一塊冰來年抱個胖孫孫......大家紛紛吃上一塊冰,許下祝願,為自己家人祈福。

隆冬時節滴水成冰, 除冰山之外還會有鐵棍、背棍高蹺、旱船、大頭娃娃等隨行,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民間文娛隊伍。


背冰山是榆次的一景

行進中的冰神


背冰山是榆次的一景

蓮花寶座顯現

背冰山是榆次的一景

吃冰


背冰山是榆次的一景

吃冰


背冰山是榆次的一景

吃冰


背冰山是榆次的一景

吃冰


背冰山是榆次的一景

吃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