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貸母公司IPO泡湯,為同行導流2元錢一次?

我來貸母公司IPO泡湯,為同行導流2元錢一次?

1月3日,互金商業評論獲悉,現金貸機構Welab原定5億美元的IPO融資計劃已被迫放棄。據悉,其放棄的直接原因是香港股市狀況不穩定。

互金商業評論查詢港交所網站發現,Welab的申請上市狀態已變為“失效”。2018年7月3日,Welab提交IPO申請書。其申請資料頁面顯示,最近更新日期為2018年12月31日,距離其提交IPO申請恰好滿半年時間。

我來貸母公司IPO泡湯,為同行導流2元錢一次?

根據港交所的定義,上市申請狀態包括“處理中"、"沒有進展"、"已上市" 及 "被髮回",其中”沒有進展“包括三種情況:”失效“、”撤回“和”被拒絕“。Welab屬於在既定時間內沒有完成上市前的審核步驟而導致失效。一般來說,上市申請失效之後,如果公司還要繼續上市,需要再次提交材料。

我來貸母公司IPO泡湯,為同行導流2元錢一次?

實際上,去年不少宣佈奔赴港交所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受挫。

截至目前,去年成功登陸港交所的只有51信用卡。91金融宣佈赴港上市後至今沒有下文。凡普金科在2018年4月23日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10月底其上市進展顯示為失效。美股方面,2018年9月28日,薩摩耶金服向美國證監會(SEC)遞交招股書迄今也“杳無音信”,疑似上市受阻。

去年下半年P2P資金斷流?

據悉,Welab對外的說法是,暫停上市是因為香港股市狀況不佳。但互金商業評論認為,真實原因可能沒有那麼簡單。

港股市場2018年第二季度已經開始走弱,恆生指數及各大指標股均步入下跌通道。2017年底上市的汽車金融科技公司易鑫集團一路跌跌不休。美股上市的中國互金機構股價在整個2018年上半年也都表現慘淡。在這種大的市場環境下,7月份提交招股書的Welab肯定對下半年市場的嚴峻形勢非常清楚。可見,所謂股市不佳只是一種託辭。

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在花旗、渣打等外資大行打拼超過20年的龍沛智在香港創立了WeLend,並於2014年8月正式進軍內地市場。

WeLab旗下包括香港線上貸款平臺WeLend和中國內地貸款平臺我來貸。該公司主營業務分三塊:香港WeLend直接為消費者提供零售解決方案,內地的我來貸平臺提供端對端借貸服務(即助貸),此外還提供B2B企業金融解決方案。

WeLab的招股書顯示,公司2015年-2017年三年內僅2017年實現盈利,其他兩年均虧損。其中,2017年營收為1.55億美元,淨利潤為1769萬美元;2016年為3033萬美元,虧損2477萬美元;2015年營收2156萬美元,虧損1352萬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WeLab的收入80%以上來自內地平臺我來貸。WeLab披露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5月,我來貸註冊人數3002.59萬人,申請金額2540.21億元。2017年,內地我來貸平臺促成81億元以上的貸款,而香港WeLend平臺上發放貸款額僅11億港元。

招股書顯示,我來貸的助貸模式中,資金來源主要為持牌機構和P2P,持牌機構包括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廣東南粵銀行、晉商消費金融、安信小貸等。公司未對外披露P2P合作伙伴,但披露了P2P資金佔比由2015年的30.9%提升至2018年一季度的85%。

互金商業評論留意到,深圳最大的P2P平臺之一隨手記是我來貸的資金提供方之一,但具體合作規模多大尚不清楚。

隨手記相關人士向商評君透露,目前公司仍與我來貸保持合作。

我來貸母公司IPO泡湯,為同行導流2元錢一次?

眾所周知,2018年6月-10月,網貸行業爆發了一場近年來罕見的雷潮,幾百家P2P公司資金鍊斷裂,對行業產生的負面衝擊餘波至今未消。此次雷潮也造成行業投資人信心動搖,資金流入減少成為網貸平臺面臨的普遍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我來貸對P2P資金過度依賴的模式難免受到嚴重影響。

雖然無法看到2018年下半年我來貸的放款數據,但可以預計的是,如果沒有找到其他可靠資金來源,我來貸下半年的業務規模可能大幅收縮。對於一家去年剛盈利1億元人民幣左右的金融科技公司來說,業務猛然收縮對業績的拖累無疑是致命的。如果因為業務不佳重新轉入虧損的話,公司暫停上市進程也就可以理解。

倉促轉型消費金融

互金商業評論注意到,我來貸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啟動了業務轉型。2018年上半年之前,我來貸的主要業務是無實際消費場景支持的現金分期借款,其主要產品包括信用卡貸、公積金貸等。

目前,我來貸官網顯示,公司新的三大業務類型為:消費信貸、消費分期和信用租賃。消費信貸是無抵押的純線上個人信用貸,實際上是以前的現金貸業務。消費分期目前已推出車險分期和教育分期,官網顯示還將陸續推出購物和旅遊分期等場景化借款產品。信用租賃目前只有手機直租,未來將推出3C產品租賃和汽車融資租賃。

我來貸的轉型會成功嗎?目前看似乎不太樂觀。原因很簡單,消費金融固然好,但我來貸轉型似乎太晚了。

自從去年底現金貸新政出臺後,大批現金貸機構紛紛宣佈轉型消費金融業務。但這些後來者既要面對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先發優勢,又不得不面對利潤率急劇下滑的尷尬局面,倉促之中轉型,到底是順勢而為還是病急亂投醫,恐怕只有我來貸自己清楚。

轉型不利的前車之鑑也是有的,例如,趣店貿然殺入汽車金融市場,半年後就不得不以裁員收縮收場。

我來貸挾巨量用戶殺入消費金融邏輯上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實際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互金商業評論注意到,我來貸目前正窮盡一切途徑擴大營收。一個小小的細節是,我來貸在官網上為其它百度有錢花、獵豹、小花錢包等現金貸平臺提供導流服務。

用戶點擊相關平臺鏈接,必須先掃碼支付2元錢費用才能進一步查看。商評君也是首次看到這種創收模式,我來貸是有多缺錢?推薦平臺不僅向平臺收取導流費用,還要順手賺借款人2元錢。

我來貸母公司IPO泡湯,為同行導流2元錢一次?


我來貸母公司IPO泡湯,為同行導流2元錢一次?

此外,我來貸業務合規性上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在聚投訴網站上,跟我來貸有關的投訴帖子有1796條,相關投訴專題6個,大部分主題跟暴力催收、爆通訊錄和高額利息有關。其中,借款人投訴最多的是,我來貸不允許借款人提前還款,必須按照合同分期還清欠款。

據互金商業評論瞭解,目前持牌消費金融機構和大部分消費金融機構都是允許借款人提前還款的,部分平臺會收取一定的提前還款費用,完全拒絕提前還款的平臺非常罕見。這也表明,我來貸真要轉型消費金融,恐怕還要在合規和服務消費者兩方面多下點功夫。

我來貸母公司IPO泡湯,為同行導流2元錢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