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大國健康險模式,人保健康宋福興打造“互聯網+健康保險”

探路大國健康險模式,人保健康宋福興打造“互聯網+健康保險”

正值中國保險行業轉型時代,大健康幾乎成為眾多保險公司圈定的戰略領地。

市場潛在需求已經覺醒,政策引導和鼓勵,科技驅動和賦能等多重因素的疊加,歷經近二十年的理想與現實巨大反差後,商業健康險或將乘勢飛揚。

2018年12月27日,《中國網》與《今日保》聯合主辦的“2018中國保險轉型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人保健康總裁宋福興發表了“加快健康保險轉型發展,積極服務新時代健康中國建設”的主題演講,闡述了人保健康結合新時代打造“互聯網+健康保險+健康管理”的健康生態解決方案,繼續探索中國健康保險未來之路。

商業健康險是目前最具創新活力的藍海市場

(一)醫療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全民醫保基本實現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我國醫療保障體系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以1998年國務院《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為標誌,開啟了醫療保障制度改革。2009年新醫改實施以來,我國逐步進入全民醫保制度建立期。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入實施,全面邁向以全民健康為中心的新時代。

探路大國健康險模式,人保健康宋福興打造“互聯網+健康保險”

回顧這20年的寒暑春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迅速增加,由改革之初的幾百萬人增至2017年底的13.5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95%以上;各級財政對醫保的投入逐年增加,對城鄉居民的醫保補助,由最初的年人均40元增加到目前的490元(增長12倍)。

探路大國健康險模式,人保健康宋福興打造“互聯網+健康保險”

醫保基金的規模不斷擴大,由改革之初的60多億元增至現在的1.9萬億元(增長200多倍)。人民群眾長期被壓抑的醫療需求呈“井噴式”釋放,就診人數大大增長,去年全國達到81.8億人次。

與此同時,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市場機制在衛生健康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出臺了《關於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等多項政策,積極推動商業健康保險經辦各類醫保管理服務,提高醫療保障體系運行效率。

特別是國務院《“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提出,積極發揮商業健康保險機構在精算技術、專業服務和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優勢,鼓勵和支持其參與醫保經辦服務,形成多元經辦、多方競爭的新格局。

保險業認真貫徹國家政策精神,積極開展受政府委託的基本醫保經辦、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服務,取得了良好成效。

2017年,中國保險業共承辦各類政府委託保險業務規模約780億元,同比增長近30%。其中,大病保險388.6億元,同比增長16.7%;委託經辦業務227億元,同比增長近70%。

人保健康構建了“基本+大病(補充)+醫療救助+長期護理”的完整保障鏈條,形成了人保模式。

2009年在廣東湛江探索形成了大病保險的雛形;

2011年在江蘇太倉的典型經驗,為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政策出臺提供了實踐依據;

在雲南、河南等地將保險機制引入民政醫療救助,為困難群眾提供精準化、特惠制的健康扶貧保險服務;

配合政府在全國率先建立了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為青島243萬名職工提供護理保障服務,並建立了以“一套制度、兩類產品、三項標準、四套系統、五個鏈條”為核心的長期護理險服務體系,解決了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護難題。

可以說,過去醫改的二十年裡,商業健康保險積極推動經辦管理模式轉型升級,在參與醫保體系建設中逐步發力,作用日益凸顯,正成為新醫改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商業健康險蓬勃發展,逐步成為藍海市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險業成長迅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探路大國健康險模式,人保健康宋福興打造“互聯網+健康保險”

總保費規模從1980年的全球排名第40位上升到第2;保險密度從0.47元/人提高到2631元/人;保險深度從0.1%提高到4.4%;保險機構數量從1家增加到228家。

健康保險作為保險業的重要領域,早期以附加險形態,由財產險為主、產壽險混業經營;隨著新的醫療保險制度逐步建立,健康險產品形態不斷豐富,進入以壽險為主經營的加速發展期;2005年,國務院批准成立首家專業健康險公司—人保健康,開啟了健康險專業化經營的新階段,形成了由壽險公司、財產險公司及專業健康保險公司等多種主體共同經營健康保險的市場格局。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入實施,以及老齡化加速、慢病人群增加、中產階級崛起等健康紅利的加速釋放,優質的健康保障和健康醫療服務成為居民的剛性需求,吸引著醫療健康、互聯網科技等行業主體,爭相跨界佈局,大型險企加快進軍健康醫療產業,延伸服務鏈條,推動健康保險和健康醫療加速融合。保險科技的不斷更新,助推了互聯網健康險的高速發展。

目前,我國健康險形成了覆蓋“互聯網+健康保險+健康管理”全產業鏈的跨界新業態。

經營範圍由傳統的商業健康保險拓展到政府委託保險、商業健康保險、健康管理保險三大領域;服務方式由提供單一的健康保險產品向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轉變;保險功能由單一的醫療費用補償向參與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提高國民健康水平等新的領域擴展。

以人保健康為例,我們迴歸保障本源,提供與基本醫保無縫鏈接的醫療、疾病、護理、失能、意外等商業健康保險業務。

我們充分發揮醫療健康資源組織者、協調者、管理者作用,建平臺、搭生態圈,加強健康管理服務產品化,打造集健康醫療、健康保障、生活服務功能為一體的“人民健康”APP專業服務平臺,滿足客戶全方位、全週期的健康需求。

我們強化科技賦能,致力於實現精準定價、精準營銷和精緻服務,在互聯網保險市場推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6年保證續保長期險產品,受到客戶歡迎;制定“兩快一全”服務標準,為客戶提供快速響應、快速理賠墊付和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務,邁入探索極致客戶體驗的新階段。

可以說,健康險已經成為目前保險業最具創新活力的藍海市場,正進入蓬勃發展的新時代。過去五年,健康險年均增速達到38%,2017年保費達到4389億元。儘管今年受經濟形勢和監管政策影響,保險市場增速總體放緩,但健康保險作為健康消費屬於剛性需求,具有一定的逆週期特徵,在經濟下行期,所受影響小於壽險和財險,是保險市場發展最快的板塊,正成為市場主體業務轉型的重要突破口,發展潛力巨大。

新時代加快推進醫療保障體系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當前,我國醫療保障體系還存在一些缺陷和短板,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福祉需求,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醫療保障制度建設的目標。

(一)推進基本醫保和商保無縫對接

1,按照“政府保基本、商業保補充”的原則,加快推進基本醫保和商業健康保險的無縫銜接。我國基本醫保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側重於保障居民的基本醫療需求,保障水平和保障範圍相對有限。

探路大國健康險模式,人保健康宋福興打造“互聯網+健康保險”

2017年我國衛生總費用5.16萬億元,其中政府支出1.55萬億元,佔比30.07%;社會支出2.12萬億元,佔比41.10%;個人支出1.49萬億元,佔比仍高達28.83%。因此,僅僅依靠政府、依靠基本醫保,無法完全解決近14億人的健康問題。

應進一步強化商業健康保險的角色定位,通過基本醫保和商業健康保險的無縫銜接,使人民群眾的醫療保障水平提升到75%-85%,從根本上緩解人民群眾的醫療費用負擔。

2,建立全國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當前,區域分割、群體分割的體制性障礙仍然存在。例如,職工醫保由個人和單位繳費,城鄉居民主要依賴政府補助(佔80%左右);籌資水平差異巨大,職工醫保(3479元/年)約為居民醫保(627元/年)的5.6倍,最高省份差距可達15.4倍;保障待遇差距明顯,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報銷比例分別為72.2%和56.3%,平均相差15.9個百分點。

因此,應儘快推動城鄉居民和城鎮職工基本醫保制度的整合,制定全國統一的服務範圍、籌資標準、保障標準,解決當前不同群體和不同區域的保障水平差距問題,實現基本醫保的全民覆蓋、公平享受。

3,構建商保和醫保、醫院市場化的融合機制。目前,群眾在基本醫保、大病保險中發生的醫療費用,直接由社保部門支付給醫院,缺乏市場化的監督約束機制,導致醫療費用價格上漲、醫療資源使用效率低等問題。在瀋陽騙保事件中,醫療機構通過“掛床騙保”套取醫保金,暴露了現行醫保制度背後的漏洞和治理難題。

應強化商業健康保險作為支付方的角色定位,科學管理基本醫保,與醫院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用市場的手段平衡政府、醫院、醫生、患者、藥商等各方利益,使醫保運行的效益和效率最大。

(二)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構建多元經辦、多方競爭的醫保治理新格局

當前,醫保管理部門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不僅負責政策和規則制定,還負責實施、操作和經辦,這種“行政壟斷”必然導致大包大攬,市場機制得不到充分發揮。例如,與1.9萬億的基本醫保基金規模相比,保險公司經辦管理僅佔基金總規模4.1%。

從歐美髮達國家發展歷程看,政府逐步退出醫療保障的直接提供和具體事務管理,更多引入市場和社會力量是大勢所趨。

應加快政府治理方式轉型,按照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的原則,加快推進醫療保障市場化改革。

將基本醫保、大病保險、扶貧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等公共健康保障項目,統一交給商業健康保險公司經辦,實現全鏈條管理。政府部門擔任“規則制定者”角色,主要負責制定政策法規和制度標準,提升治理能力;商業健康保險作為“執行者或運動員”,主要負責具體的實施工作,提升經辦能力;二者各司其職,實現“政府效率更高、成本更優、老百姓保障水平更高、服務水平更好”。

(三)加強法制建設,完善健康保障法律制度體系

一是儘快出臺衛生健康法。推進“健康中國”法制化進程,保障人民獲得更加公平、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

二是修改《社會保險法》。明確保險公司的經辦費用來源,允許從基本醫保基金中列支。有條件的地區由財政專項列支,提升保障水平。進一步完善大病保險的雙向風險調節機制,推動業務可持續經營。

三是修訂《保險法》。明確將健康保險作為與壽險、財險並列的業務領域加以規劃。當前,健康保險市場規模快速增長,但監管格局仍以壽險公司和財險公司為主,健康保險還沒有建立起一套適應其專業化經營要求的監管體系和制度。所有保險公司都在經營健康險,一定程度存在不公平競爭問題;專業健康保險公司缺乏專屬的經營領域,發展普遍較為困難。

因此,應將健康保險作為與財險、壽險並列的業務板塊進行規劃,按照政府委託保險、商業健康保險、健康管理保險三大業務類別,設計並不斷完善專業化的監管制度,構建產、壽、健分業經營、專業發展的監管機制。

(四)加強政策支持,推動商業健康保險創新發展

目前,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不夠充分,供給能力亟待提升。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健康保險保費僅佔中國保險業總保費的12%,成熟市場一般在20%-30%;健康保險密度僅為315元/人,發達國家一般在3000-4000元/人;健康保險深度僅為0.5%,發達國家一般在5%左右。

行業的專業化建設仍處於起步階段,產品同質化問題較為嚴重,具有健康險特色的產品和服務種類還不夠豐富、供給能力不足,還不能滿足社會快速增長的健康保障需求。

因此,應進一步推動供給側改革,支持商業健康保險做優做大做強。一是升級健康險稅收優惠政策。把握個稅改革機遇,加大稅收抵扣力度,簡化投保流程,擴大稅優健康險覆蓋人群,充分發揮稅優健康險普惠性、政策性優勢。二是打破政府、醫院和商業保險機構之間的信息孤島,推動健康醫療數據互聯互通,構建完善的醫療健康數據庫。運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加強數據分析和挖掘,提高產品開發和風險管控能力,改善客戶體驗。同時,以醫療健康大數據為依託,積極參與居民健康檔案、婦嬰保健、慢病管理等基本公共衛生項目,拓展服務領域。

(五)推動“醫療保險”向“健康保障”升級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慢病發病人數快速上升,慢病治療費用佔疾病總費用的70%,慢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已佔到我國總死亡人數的85%,嚴重影響患者及家庭生活質量,也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負擔。

探路大國健康險模式,人保健康宋福興打造“互聯網+健康保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不僅應該讓參保群眾看得起病、看得了病,更關鍵的還要讓參保群眾少得病、不得病。

因此,建議將健康管理服務納入我國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委託專業健康保險公司在經辦基本醫保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以兒童、婦女、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為重點,以健康檔案、健康教育、慢病管理為核心內容,探索開展“醫療保險+健康管理”試點,提升群眾健康水平。

(以上內容未經演講者確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