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智慧

現在育兒專家很多,育兒觀念層出不窮,太多的育兒技巧,看再多的書,面對自己孩子的育兒問題,很多時候,也是一臉懵,只有適合自己孩子的育兒觀念才是最好的。佐佐木正美和若松亞紀的《孩子應該這樣教》這本書裡面結合了雙方的觀點,指出教育孩子,要對孩子多關注,多共情。

教育孩子的智慧

《孩子應該這樣教》這本書是由兩個作者一起完成的,佐佐木正美,兒童精神科醫生,主要研究孩子的自閉症領域,是日本治療自閉症第一人。另一位作者若松亞紀,親子沙龍的創辦者。


多關注

關注孩子本身

曾看到一個有關少管所孩子的調查報告,那裡的孩子,最終會走上犯罪道路,大都因為家庭出了問題,從小他們就缺少關注。

佐佐木正美在《孩子應該這樣教》裡,分享了他在聽哥倫比亞大學嬰幼兒精神專家羅伯特M.D.的演講中說“青少年時期、青春期有叛逆行為或者犯罪行為的孩子,追溯他們的成長經歷會發現一個共同點,出生後六個月到一歲半之間有問題。”這個問題出在孩子獲得的關注度太少。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被肯定被關注的感覺。在孩童時期,來自父母,尤其是媽媽的關注特別重要。

孩子長大後,家長的關注點,會慢慢變成了對孩子的“期待”上,《孩子應該這樣教》提到:我們大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期待”來評判孩子的行為,或表揚或批評孩子。

我希望你成為這樣的孩子

→如我所願→表揚

→沒有如願→批評

盧丹丹的《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中,舉過有關孩子尋求關注的常見例子:媽媽要忙家務活,孩子不停地要求媽媽陪玩。這時,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參與進來,幫忙做家務活,這樣做就能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關注。其實孩子期望的不是表揚,而是大人關注的目光。所以日常生活中大人對於孩子的需求,最好能做到及時回應。

表揚或者批評的度,挺難把握,有時候,你會看到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表揚,太過誇張。這個度沒有把握好的話,慢慢的,孩子做事就會根據,是否能得到家長的表揚,再決定去做。而這些表揚的初衷,或多或少都帶著家長對孩子的期待。

《孩子應該這樣教》裡指出:家長應該反省自己的行為,“我希望你成為這樣的孩子”的這種心情只是家長滿足自己願望的自私心理,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

關注變化

《孩子應該這樣教》裡指出,要關注孩子的變化,對孩子的變化做出反應時還要注意,不與別人攀比,關注好的變化。這樣就能促使孩子認識到,“持續使用那樣的方法才取得了現在的進步”

在斯賓塞·約翰遜的《孩子你真棒》這本書裡,提到過:幫助孩子獲得良好的自我感覺,是培養他們良好行為的關鍵。人在對自己很滿意的時候,才會表現得最好。

另外,《孩子應該這樣教》指出在批評孩子犯錯時,對事不對人,不批評孩子的人格;批評時要明確告訴孩子你希望他怎麼做。有時候批評到最後,純粹變成了批評,這會讓孩子一頭霧水。


多共情

《孩子應該這樣教》裡指出共情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會站在別人立場考慮到別人的心理和感受;另一個是“本人可以接納”的意思。

共情,說起來容易,真正實行起來,卻有點難度,首先要弄懂共情的真正意思。《孩子應該這樣教》裡,佐佐木正美為了幫助理解,列了“共情”“同感”“反感”的區別,一目瞭然。

教育孩子的智慧

只有是自己做出的決定,才會有動力去完成。只有做到真正的共情,親子關係上,才會更加和諧。


養育孩子,是家長自我修行的過程。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兩片葉子,也沒有一招通關的育兒方法,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技巧還是次要的,關鍵要找到最適合的。萬變不離其宗,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被關注,被理解。對孩子來說,父母的關注與理解,是滋養他們最初生命的原動力,如果父母做到對孩子關注與共情,相信育兒路上,會順暢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