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發光的人生?走出舒適區就行了

隔壁超市,原本生意慘淡,自從放了彩票機器,超市裡人滿為患,90%以上都是在排隊買彩票的。為什麼買彩票的人那麼多?大部分都是抱著“一夜暴富”的心理,“萬一中獎”了呢。購買一張彩票,比起揮灑汗水、努力打拼,是更省力的一件事。

曾經有機構對60歲以上老人,做過一個“最後悔的事”問卷調查,排名前兩位的是:92%的人後悔年輕時不夠努力導致一事無成;73%的人後悔在年輕的時候選錯了職業。

在92%後悔的人裡,也許就有熱衷於買彩票的。那麼,該如何努力,才能給自己,交一份滿意的人生答卷呢?

所有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走出你的舒適區,主動去改變,行動起來,你也會有不一樣的人生。在《會賺錢的媽媽》裡,作者克麗絲特爾·潘恩,就是不斷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最終,不僅實現了財務自由,也創立了令她自己滿意的事業。

想要發光的人生?走出舒適區就行了

《會賺錢的媽媽》的作者,克麗絲特爾·潘恩另外寫有一本《告別生存模式》暢銷書。她的使命是,鼓勵女性明智地管理自己的時間和資源,有目的地生活。


走出舒適區

克麗絲特爾·潘恩在《會賺錢的媽媽》裡,分享了她喜歡的作者邁克爾.海厄特的一個觀點“真正重要的事都發生在你的舒適區域之外。

《劉墉談讀書與做人》裡,提到一個故事。他的雜誌社老闆,要高薪聘請一位人才,劉墉好奇這位老闆,手下有那麼多人才,招聘來,會安排他做什麼事呢。老闆回答道,高薪聘請為的就是讓這位人才,不能去其他雜誌社供職,他只要每天悠閒地坐在椅子上就可以,等過幾年跟不上時代,就放他出去,到時誰愛招聘誰招聘。

這真的是毀一個人最狠的方式,這位老闆的做法,和溫水煮青蛙,多麼相似。不管是自己,還是因為別人,我們都要有危機意識,主動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才能跟得上快速變化的時代。

想要發光的人生?走出舒適區就行了

如何走出舒適區

那麼多人,即使對現狀有再多的不滿,也少有行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害怕改變所帶來的結果,待在舒適區,當下至少是安全的。在《會賺錢的媽媽》裡,克麗絲特爾·潘恩分享了她自己是如何走出舒適區的。

每次踏出一小步,然後再一小步,只要別原地不動。

改變總是痛苦的,但是我們可以讓改變,變得容易接受一些。飯要一口一口吃,改變也要一點一點進行。就好比跑步,一個從不運動的人,一開始就跑10000米,是很有難度的,但是從1000米開始鍛鍊,慢慢增加到10000米,也就變得可實行了。

試想最壞的結果,“最壞能壞到哪去?”。

克麗絲特爾·潘恩在《會賺錢的媽媽》理提到走出之後,碰到的大部分情況,只有兩種“最糟糕的場景”: (1)你失敗了———這並不必然是件壞事;(2)你覺得自己不喜歡這件事

。這樣的話,下次你還有數百萬種其他機會可以嘗試。

一般最壞的結果,並沒有想象的那麼恐怖,是在我們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待在舒適區是安全,可是被時代淘汰,甚至於,到年老時後悔,卻是一件令人懊惱的事情。如果是因為害怕走出舒適區,不如問問自己,走出之後,最壞能壞到哪去。

想要發光的人生?走出舒適區就行了


找到自己的才能

李嘉誠90多歲,仍然每天堅持10幾個小時的工作,歸根到底是因為他熱愛自己的事業。一個令人滿意的事業,一定是讓你喜歡並充滿激情的。克麗絲特爾·潘恩在《會賺錢的媽媽》裡,提供瞭如何找到屬於你自己的才能方法。

有的人很幸運,在很早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並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大部分人,還走在尋找的路上,不過沒關係,只要開始尋找,總是能找到的。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才能、天賦以及激情所在,《會賺錢的媽媽》列出了一些問題幫助你找到。

想要發光的人生?走出舒適區就行了

想要發光的人生?走出舒適區就行了

最理想的莫過於,你從事的就是你所熱愛的。而這需要技能、天賦、激情與知識四個相統一,這需要沉下心來,和自己對話,找到屬於自己的天賦和激情所在,並且增加相應的知識和技能,經過努力,打造出屬於自己的事業。


慷慨生活

當你找到自己的才能,並實現了最初的財務自由,你的人生該上一個臺階啦,畢竟,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賺錢。

臺灣的證嚴法師曾把人分成四類: 貧中之貧:經濟、精神都匱乏的人。 貧中之富:經濟不充裕,精神滿足的人。 富中之貧:經濟充足,精神空虛的人。 富中之富:經濟富足,生命也豐富的人。

不管現在的我們處在哪個類型中,做一個“富中之富”的人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克麗絲特爾·潘恩在《會賺錢的媽媽》裡提出:“生活歸根結底不是流量,不是令人驚歎的營銷技術,也不是所得的收入。生活是帶來影響——給別人的生活帶來影響。"經濟富足,能回饋社會、幫助別人,這樣的人,生命才是豐富的,才是一個真正的“富中之富”的人。

馬雲在打造了自己的淘寶帝國之後,熱衷於慈善事業,據資料顯示,2015年4月,馬雲獲第12屆“中國首善”稱號, 捐贈額達124億元。

《會賺錢的媽媽》裡的一段話:影響他人並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做法。不論你是貢獻自己的時間、資源還是金錢,以任何方式幫助別人都是慷慨生活的核心。 124億離我們太遠,留意下身邊的例子,一定能發現“天使”,總有人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幫助別人。我的朋友裡,就有一位女士,走入貧困山區,給孩子們寄書。

主動跨出舒適區,找到自己的才能,建立自己的事業,並記得幫助他人,最終會讓我們成為富中之富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