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假面舞會,做真正的自己

很多時候,家庭中的戰爭是沒有硝煙的,婆媳問題在我們的社會環境裡,比較普遍地存在著。歐美國家相對少一些,有一部分是因為我們與婆婆同住的情況比較多。在武志紅和青音的《中國式的情與愛:把愛活出來》裡分享過一個案例。武志紅的女性朋友在家裡,覺得不對勁,打開門時,看到她的婆婆正貼著門,聽房間裡的動靜,這讓他的朋友震驚不已。武志紅在《中國式的情與愛》裡提出,想要真正解決婆媳關係,關鍵在於兒子的覺醒,婆婆對兒子的控制慾,只能由兒子來決斷。

父母對子女的控制,屬於情感勒索的一種形式,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裡提出,想要改變父母的情感勒索,做子女的,就要對控制的父母敢於說不,與父母建立界限感,主動做出改變。

告別假面舞會,做真正的自己

蘇珊•福沃德博士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關於家庭問題,蘇珊•福沃德寫過多部暢銷書《抑鬱的愛》《中毒的愛》等等。她同時擁有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療經驗,對家庭方面的見解很深刻。


情感勒索的範圍

每一種關係中,都有具體的相處模式。而每一種相處模式的建立,基本上是由雙方互相推動而形成的。在《情感勒索》裡,蘇珊•福沃德總結了情感勒索的6個特徵:要求、抵抗、施壓、威脅和屈服。

可以說每一種情感勒索的關係裡面,都有這6個特徵。雖然有具體的特徵,用於辨別情感勒索,但有時候我們也是難以區分,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裡提到了非情感勒索的情況:“如果有人對我們的所作所為表達出強烈的言語及行為反應,但不帶威迫也沒有施壓,就構不成情感勒索。適時聲明原則並不等於強迫、施壓或是不斷糾纏於某人的缺失,只是重申我們能接受的行為範疇罷了

我們有必要了解,真正的情感勒索是怎樣的,以免自己掉入情感勒索的漩渦中。

模式形成

一個巴掌拍不響,能最終形成情感的勒索與被勒索,受害者也提供了很多的方式。

《情感勒索》裡蘇珊·福沃德寫道:“每一天,我們都在用行動告訴別人,我們希望或不希望受到怎樣的對待,不想正視什麼事,會對什麼事持放任態度。”“不直接反對的態度只會告訴別人:你這麼做是對的,繼續做吧。”

在孩子小的時候,最瞭解孩子的就是父母。父母想要控制孩子,易如反掌。令人難過的是,很多父母,在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依然想控制,如果孩子自己不覺悟,不做出改變,父母是很難認識到自己的越界。

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裡指出: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產生了一種防範的本能,也可以稱之為自私的本性,對於自己擁有的東西保持著強烈的佔有慾

這種天生的佔有慾,會漸漸演變成對孩子的控制慾,控制慾如果把握不好,即使孩子長大成人,也是“巨嬰”一個。父母過多的介入,導致孩子的婚姻維繫不下去,習慣了幾十年的相處模式,如果沒有一方主動去尋求改變,也許這一輩子,都會是那樣的相處模式,孩子會永遠聽命於愛控制的父母。


建立界限感

人與人的關係中,最難把握的就是界限感。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婆媳大戰,歸根到底,是因為婆婆在兒子的婚姻關係中,沒有界限感,想要控制兒子的一切,包括兒子的婚姻生活。

曾看過演員朱雨辰的一個節目,節目裡,朱雨辰談了與他媽媽的相處之道,朱雨辰因為媽媽的照顧,覺得透不過氣,即使朱雨辰快40歲了,卻依然單身,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媽媽,可他媽媽卻認為,她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我是為了你好”,這是最經常聽到,也是父母最經常用的套路,在“聽話就是孝順”的觀念支配下,孩子即使有反抗,最終也會選擇順從。

蘇珊·福沃德的另一本書《中毒的愛》裡提到的過:像“這是為了你好”啦,“我這樣做是為你”啦,“只是因為我太愛你”啦,這一類話其實都出於一種用意,就是:“我這樣做是因為太怕失去你了,所以情願讓你過不好。

“為你好”這是情感勒索的父母中,最常用的方式,利用的是孩子對父母的內疚感和責任感,可以說,屢試不爽。武志紅 / 青音的《中國式的情與愛》提到“控制是任何關係中的大敵。”人都有追逐愛和自由的本能,即使父母採取了手段,而使子女產生了對他們的恐懼感、內疚感、責任感,人最終還是想成為他自己。想要改變這種情況,想要成為一個完整的自我,只能作為子女,主動做出改變。


做出改變

蘇珊·福沃德提出想要衝出情感勒索的困境,就要“調整回應中的情緒,改變以往習慣性回應的方式,不要再走消極抵抗、接受壓力並立刻投降的老路。

改變總是難的,人本身是害怕一些改變,習慣於待在自己的舒適區的。 克麗絲特爾·潘《會賺錢的媽媽》裡寫道:當你開始推動自己跨出舒適區,舒適區也會移動。以前令你生畏的事情現在則給你帶來興奮和鼓舞。並且,當你跨出舒適區,不管發生什麼,都肯定比你一成不變要更鼓舞人心。

人這一輩子,總歸是要做回自己的,這才無愧於自己的人生。

給自己力量

想要成為自己,這條路,除了自己,沒有人可以幫到你。一開始面對,有恐懼,自信心不足的情況很正常,所以要給自己一定的勇氣與自信。

《情感勒索》裡,蘇珊·福沃德給出的建議是,可以先從說話方式上去改變。把以往的說話語句,改成相反的,或者變成過去時。我過去……,現在不……。語言是有力量的,在打破情感勒索的路上,沒有找到其他支持者的時候,只能一點一點給自己力量。

蘇珊·福沃德還指出,“我受得了”這句話的魔力。當開始改變的時候,一旦心裡對情感勒索者感到各種壓力時,就對自己說這句話。

SOS策略

停下來、冷靜觀察、制定策略。在一開始還不是很熟練,或很有勇氣面對的時候,敢於停下來。蘇珊·福沃德《情感勒索》裡寫道“你擁有情感勒索者想要的東西,因此,什麼時候給,是你說了算。”

SOS策略,是與情感勒索者,保持一定的距離,《情感勒索》裡用的是“情緒距離”,人在有壓力的時候,反應是情緒化的。這和盧丹丹的《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提到的“積極暫停角”類似:當情緒不好,找到一種方式或去一個讓自己感覺安全的地方,讓自己的感覺好起來。與情感勒索者,保持一定的情緒距離,能給自己充足的時間來平復情緒,同時重複“我受得了”這句話,給自己力量,心情平復之後,再去交流,也就不會再陷入舊有的相處模式了。

非防禦性話術

蘇珊·福沃德 《中毒的愛》裡說過反應與回應的區別,大概意思是這樣:反應是不需要剋制,只要按照自己的情緒來;而回應是經過思考之後,再採取相應的對話或行動。“當你聽任自己的反應一觸即發的時候,就等於放棄了任何剋制,將自己的感情放在銀盤子中拱手相送,給予別人駕馭自己的巨大權力。”“回應可以使你重新獲得相當一部分生活的主動權。

《情感勒索》裡寫道“重要的是你說了什麼,而不是你有什麼感覺。我們首先要改變的是你的回應方式,之後,我們再把焦點放到你的心情上。”想做自己,就從一點點拿回主動權開始。

當你想要獨立,想要做自己,與父母交流時,父母一般都會採取以往的方式,延續繼續控制的局面。萬事開頭難,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裡,提供了一些非防禦性的話術,以便在雙方有衝突時,來做出更好的回應。

  • 對不起,讓你這麼生氣。
  • 我能理解你的心情。
  • 你的想法值得深思。
  • 真的嗎?
  • 怒吼/威嚇/退縮/哭泣是沒有用的,根本無法解決問題。
  • 等你平靜下來,我們再來聊聊。
  • 你絕對沒錯。(即使你並不這樣認為。)

當雙方有衝突時,辯護或解釋,是沒有意義的,一旦你開始為自己辯護或解釋,就又會陷入舊有的模式中去,那麼,離成為真正的一個人的距離,就又遙遙無期了。蘇珊·福沃德指出,想要停止情感勒索,要牢記自己的目標,別陷在沒有意義的爭論中。


一段關係中,不管是因為恐懼,還是內疚,或者責任,摻雜了情感勒索,感情也就不純粹了。蘇珊·福沃德《情感勒索》的一段話,很形象的描述了在情感勒索中,兩個人相處的樣子:當一段關係已不再穩固、親密時,我們就會開始以各種方式粉飾太平。我們不高興,卻假裝自己很快樂;我們覺得情況不好,卻謊稱一切都好;即使很興奮,我們也會壓抑自己的情緒;我們會假裝愛著那些壓迫我們的人,即使我們愛的那個人早已消失。於是,以前的關懷與親密之舞變成了一場假面舞會,讓雙方越來越多地隱藏起最真實的自我。

人生苦短,這樣的“舞會”,一定是沒有人想要的。那就對一直控制慾爆棚的父母,勇敢地說不,界定出你的界限。不需要有恐懼感,更不需要內疚感或責任感,你才是你人生真正的主人,你有權力享受你的人生,而不是當一輩子的木偶,演一生的木偶戲。

蘇珊·福沃德 《中毒的愛》裡寫道:情感上的獨立並不意味著你要同父母一刀兩斷,它意味著你可以是家庭的一部分,但與此同時又是獨立的個人;意味著你是你自己,讓你的父母成為他們自己。

武志紅的《願你擁有被愛照亮的生命》說:我們最重要的生命訴求是成為自己,而最容易對這一根本性的生命訴求造成阻礙的,就是關係,尤其是童年時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的關係。關於母愛,盧丹丹在《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寫得很貼切: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孩子離不開父母的愛,最好的關係是,父母能自愛,也愛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即使孩子只有幾歲,當父母的,也要時刻提醒自己,要與孩子建立一定的界限感。讓孩子長大,也成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