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何有“是可忍,孰不可忍”之談,如今又該如何對待儒家之學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文化體系,儒學影響了數千年的中國文化進程。當然,儒學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雖然有著帝王們的大力扶持,但還有類似秦始皇焚書坑儒、近代抵制儒學的事件發生。到底應該如何去合理的對待儒學文化,也是如今文化轉型所必須認真考慮的一個問題,所謂“去其糟粕”又該如何去實施。


孔子何有“是可忍,孰不可忍”之談,如今又該如何對待儒家之學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的一個口頭語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大致意思就說“這都可以忍,還有什麼忍不了的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句話其實是孔子所說。這件事情發生於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時代,社會秩序混亂,天子的權力受到極大的破壞,更不用說那些諸侯國之中新興起的貴族對所謂國君的威脅。私有制的產生產生的很明顯的變化就是傳統的階級觀被打破,新的階層在興起,必然有了新一輪的勢力洗牌。


孔子何有“是可忍,孰不可忍”之談,如今又該如何對待儒家之學


當時孔子所在的魯國,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境遇。當時的魯國主要掌控在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族的手上,魯國國君的地位形同虛設,在當時的大環境之下,這寫新興起的貴族自然做了很多出格的事情。例如按照西周的禮制,天子舉行宴會的樂舞規模為八佾(佾為樂舞編隊,一佾八人),諸侯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但在當時的魯國,季孫氏居然用“八佾舞於庭”,孔子聽到後自然大呼“是可忍,孰不可忍!”。


孔子何有“是可忍,孰不可忍”之談,如今又該如何對待儒家之學


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孔子也才有了恢復“禮”的構想,進而有了龐大思想體系的儒家思想的誕生。在不斷的發展之中,逐漸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導向,影響了中國人數千年之久。


孔子何有“是可忍,孰不可忍”之談,如今又該如何對待儒家之學


但是,卻有人將清代中期以後的沒落,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歸因於是儒學造成的。他們認為儒學產生了奴才,鉗制了思想,不利於接受新文化,固守傳統,導致中國沒有在世界大變革之時做出應有的措施,在這種文化指導下,中國文化誕生了一批惟命是從的奴才,而沒有產生銳意進取的人才。甚至完全認為於中國人的奴化也都是儒學造成的,簡直是太折煞我們的孔老夫子了。


孔子何有“是可忍,孰不可忍”之談,如今又該如何對待儒家之學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對待儒學。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儒學的內涵。幾百年之前,因 為時代變革的需要,他們想要於傳統的文化徹底斷絕,因為這是他們推翻專制的必須。但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之中,國家大力提倡文化發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更何況還有一些國家對我們的文化還虎視眈眈,保護文化確實是迫在眉睫。孔子強調的重點在於“文、行、信、忠”,也就是對個人修養的的注重,通俗一點就是精神文明建設,自然需要我們從中汲取可用之處。


孔子何有“是可忍,孰不可忍”之談,如今又該如何對待儒家之學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精神品質缺乏的情況屢見不鮮,人心道德的喪失,孔子的儒學確實大有用處。社會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文化卻有一定的滯後性,尤其是現在人的一些道德品德的淪喪,宣傳孔儒之中的教化作用有何不可。如果真的都是像那些毫無底線、人品敗壞的生產者或者普通人一樣,社會的未來確實充滿坎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