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怎麼理解?

其實這幾句話意思是並列的,一句話就是太上忘情,只有忘情才能多情,像賈寶玉那種多情,反而只能是小情愛。

1、慈不掌兵。

廣為人知的一個故事是孫武投奔吳王闔閭,想施展抱負。

但是吳王要考察他,給了他幾十個女人,讓他訓練,這些女人的分成兩隊,領隊是吳王寵愛的兩個妃子。

那時候根本沒有女兵這個概念,這些養在深宮裡的女人覺得這次訓練,就像排個廣場舞一樣,所以嘻嘻哈哈混沒當回事。

第一天訓練的時候,孫武和顏悅色的給她們講明瞭訓練的紀律,就是令行禁止,不許交頭接耳,違反紀律的斬。

但是第二天訓練的時候,這些女兵根本把孫武老師的話當成耳旁風,依舊交頭接耳,嘻嘻哈哈。

這次孫武不再和顏悅色了,吩咐身邊的士兵,把兩個隊長拉出來砍了。

士兵還在猶豫,孫武厲聲說:殺,出了問題我負責。

士兵一看,那就殺吧。

吳王 的兩個妃子血濺當場,頓時震懾住了那些女兵,她們頓時安靜了,乖乖服從訓練,從柔弱女子變成了鐵血戰士。

後來戰場上這些女兵一身紅裝,戰鬥力驚人,人們給她們送了個外號叫火鳳凰。

孫武的訓練方法是有理論基礎的,他曾說過: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怎麼理解?

2,義不掌財。

這個說法大約來自於另外一個詞,不義之財。

在過去社會,讀書是唯一正確選擇,經商是異端邪說,所以經商發財是被詬病的一件事情。

視金錢如糞土,被當成一種高貴品質頌揚。

其實,經商這事兒也和很多行當一樣,有好人也有壞人。

上個世紀有人買到過用紙糊的皮鞋,穿了一星期就破個大洞,好像這個手藝源遠流長,清朝時就有人賣紙鞋,不過那時候是布鞋,做的和真的一模一樣。

有這裱糊手藝,做點什麼不好呢?幹嘛要造假?

不過義不掌財的另外一個意思,就是經商要處處以利潤第一,不要摻雜太多人情的東西。

我有個朋友,開了一家工廠,工廠的員工都是七大姑八大姨介紹來的,平常工作有人消極怠工,有時候還和我朋友抬槓說,如果不是我給你撐著,你這工廠早黃了。

我問他,這樣的工人你不開了,難道留著過年啊。

他說:都是親戚,不好意思。

這大約也是義不掌財的另外一層意思,經商的時候摻雜了太多人情,會增加很多無謂的成本。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怎麼理解?

3,情不立事。

和上面的義不理財差不多的意思。

在中國做事情有時候離不開人情,但是有時候人情太多又往往會阻礙事情的進展。

尤其是做決策的人,考慮太多的人情,往往會壞事。

三國時劉關張桃園結義結拜,義氣深重。

後來哥三事業做大了,但是由於關羽的失誤和敵人孫吳的狡猾,荊州丟失,關羽被殺。

作為大哥劉備,絕對要為關羽報仇啊。

於是盡起蜀漢之兵,伐吳,誰勸也不聽,誰說也不行,一意孤行。

最後自己好不容易攢起來的家底,被陸遜一把大火燒去了一多半。

劉備固然義氣深重,劉關張的感情固然情比金堅,但是,這次劉備的感情用事不但搭上了他的性命,還讓他的事業差點萬劫不復。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怎麼理解?

4、善不為官。

在古代,官場如戰場,一個人在其間難免捲入勾心鬥角之中。

這時候如果一個人太善良,是無法生存,或者至少沒有辦法生活的很好。

善不為官最典型的就是朱元璋和劉邦了。

這倆人雖然是皇帝,但是也是混官場的。

奪得天下後,朱元璋大殺功臣,一幫和他出生入死的淮西老哥們,被朱元璋以各種藉口殺了個乾乾淨淨。

劉邦成事後,殺死韓信,逼得首席大謀臣蕭何欺男霸女自汙自保。

對於這兩位皇帝來說,善良這個詞就是侮辱他們。

他們想的是自己的江山如何長久,為了這個目標,所有擋在路上的人都是敵人,即使之前他們如何戰功赫赫。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怎麼理解?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