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我們不能和你一起養你的“小兒子”

對不起,我們不能和你一起養你的“小兒子”

“小玲,你弟弟不指望你指望誰呢?你說什麼也不能不管他呀!”

“媽,你這不是為難我嗎?”

“媽要真有辦法,也不能讓他去找你,畢竟是你親弟弟。”

小玲沒有再回話,回頭看著自己身後的弟弟小蕩。雖然年齡還不大,但個子已經快趕上自己了,穿著肥大的校服,身後揹著看起來就很沉重的書包,正靠在自己辦公室桌子的一邊玩著手機。

小蕩看小玲掛了電話正看著他,伸出一隻手:“姐,給點零花錢。“

小玲無奈,從錢包裡拿出兩張100元錢,遞給了弟弟。

小玲比小蕩大16歲。


如果放在古代,說小蕩是小玲的兒子,都有人信。今年小玲30歲,弟弟卻才14,還在上中學,是父母親四十多歲時的老來子。

小玲從小在農村長大,以務農為生的父母為了供自己唸書辛苦了大半輩子,本來以為這一生也就這樣了,可母親卻在四十多的年齡吵著要再生一個孩子。

當時小玲牴觸情緒特別大,覺得再有個弟弟或妹妹,那家裡哪還有自己的位置?父母也一定不會像曾經那麼愛自己了。為了抗議母親要二胎的想法,甚至離家出走過兩次。

後來,抗議無效,只換來了被抓回家後的兩頓揍,母親還是要了二胎。

母親要二胎的原因很簡單,不過是前幾天舅媽來家裡,嘲笑母親以後養老都沒有兒子。

就這樣,小玲16歲那年,弟弟小盪出生了。

小蕩的到來並沒有給小玲增加多少手足有愛的感情,反而在父母忙著幹活時,小玲要做小蕩的“小媽”,吃喝拉撒無一不要經手。

好不容易等考上了大學,終於離這個家遠一點兒的時候,小玲才徹底鬆了一口氣。

這麼多年,小玲很少跟人提及自己還有個在上學的弟弟。

對不起,我們不能和你一起養你的“小兒子”

上個月,父親腦出血入院,雖然人搶救回來了,但行動再不能跟正常人一樣,母親一邊忙著農活、一邊還要照顧弟弟,實在忙不過來,家裡親戚湊在一起一商量,就決定將小蕩送來給小玲養,可唯一沒參與商量的人,就是小玲。

小玲結婚才兩年,婚後和婆婆住在一起,夫妻二人本來決定今年要孩子的,可弟弟一來,那套兩室一廳的小房子,已經住不開了,還如何再增加一個小孩子呢?

而且,小玲已經能預感,今天回家,婆婆一定不高興,弟弟如果只是小住還好,可這一住不一定要到什麼時候。弟弟的生活費、學費,以後可能都要自己來負擔,孃家這幾年本來就沒什麼多餘的錢,父親這一病,更是把老本都花了出去,哪還能負擔得起呢?所以孃家人才商量著把弟弟給小玲送了來。

下班後,小玲領著弟弟在家門前猶豫了好久,已經跟老公說了大致的情況,也讓老公跟婆婆打好了招呼,想著無論怎麼樣,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小玲深吸一口氣打開了家門。

“媽,我們回來了!“小玲邊換鞋,邊跟屋裡的婆婆打招呼。

“呦,領著你的“小兒子”回來了?這次打算住多久啊?“

面對婆婆陰陽怪氣的問話,小玲臉騰得就紅了,“小兒子“?婆婆形容的也算貼切,現下來看,母親可不給自己生個“小兒子”嘛!推了推小蕩,急忙讓弟弟先去自己房間休息一下。

小玲討好地把自己家的情況跟婆婆又說了一遍,希望婆婆能理解一下。可婆婆最後給的條件是,小蕩最多隻能在家裡住一個月,小玲孃家如果實在沒錢,婆婆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借一點給小玲父母,但要她兒子和小玲一起替她父母養兒子,門兒都沒有。

小玲沒辦法,只能先讓弟弟在家裡住下來,打算等老公回家,跟老公再商量試試。而且還可以趁這一個月時間,儘量說服婆婆。

可小玲沒想到的是,這一個月老公在婆婆的授意下,根本沒有回家。一個月以來,小玲每天都要受到婆婆的冷嘲熱諷,有幾次甚至是當著小蕩的面。

一個月後。小玲剛下班回到家,就看婆婆坐在客廳的沙發裡,面前放著兩個大箱子。

“小玲,媽知道你不容易,可也沒辦法。我兒子工資不算高,你一個月也才3000元,每個月都不剩什麼錢,還要給你家養個兒子。我兒子今年35了,沒有錢什麼時候才能要上孩子?要麼你把你弟弟送回去,要麼你就和你弟弟一起走吧。“婆婆坐在沙發上,邊說邊用手抹著眼淚。

結婚這兩年以來,小玲一直過得很幸福,老公對自己特別好,婆婆也不是網上那種很過分的婆婆。老公的爸爸去世的早,幸虧婆婆性子要強,一個人把老公拉扯大。住在一起,雖然有時看不慣小玲時,婆婆會說話比較難聽,但家務、做飯一直都是婆婆來做,從來沒讓小玲伸過手。

聽了婆婆的話,小玲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一個勁地往下掉,一面是自己的親人,一面是自己的愛人,小玲沒辦法做選擇。

小玲給老公打電話,希望老公能幫自己想想辦法,可面對著電話另一頭老公的欲言又止,小玲明白,這個家是不可能接受小蕩的。

對不起,我們不能和你一起養你的“小兒子”

最後,小玲帶著弟弟,收拾了自己的東西,離開了家。不養弟弟,父母那裡說不過去;養弟弟,婆婆說的又句句在理。

小蕩對自己來說是親人,可對老公和婆婆來說就是拖累,他們沒有義務和自己一起負擔弟弟的生活。


小玲的父母為了生個兒子,不管家庭、年齡是否能承受,執意要了二胎,在你身邊是否也有和小玲一樣境遇的人呢?他們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