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經典《鶡冠子》博選第一

先秦道家經典《鶡冠子》博選第一

  • 導讀

《鶡冠子》道家著作,作者不詳,傳為戰國時期楚國隱士鶡冠子所作。

原著一篇不分篇,後世因內容而分篇,最終定為十九篇。“無為”理論亦是《鶡冠子》闡述的一大主題。在道家“無為”理論指導下提出了“帝制神化(影響了張湛神惠論)”的政治觀點。

《漢書·藝文志》稱作者是“楚人”﹐“居深山﹐以鶡為冠”。應劭《風俗通義》佚文也說:“鶡冠氏﹐楚賢人﹐以鶡為冠﹐因氏焉。鶡冠子著書。”《鶡冠子》一書大多闡述道家思想,也有天學、宇宙論等方面的內容。《漢書‧藝文志》著錄一篇,列之於道家清人王人俊輯《鶡冠子佚文》一卷。

唐代柳宗元作《辯鶡冠子》一文,認為此書“盡鄙淺言也,吾意好事者偽為其書。”遂論斷它是偽書。自是以來,《鶡冠子》是偽書幾成定論。由於柳宗元的影響力,敢於發聲為其翻案的幾乎沒有,後世多認同此為偽書。近代學者呂思勉指出:“此書詞古意茂,決非後世所能偽為,全書多道、法二家論,與《管子》最相似。”

1973年,馬王堆漢墓出土大量帛書,有學者研究發現,《老子》乙本卷前的古佚書有裡不見於別書而與《鶡冠子》相合的內容,證實了《鶡冠子》是戰國時著作。證明此書並非偽書。確屬黃老一派道家著作。

先秦道家經典《鶡冠子》博選第一

博選第一

《博選》,即廣博地選擇,只有廣博地選擇與人相處,才能是一個賢能聖明的人。

所謂的王斧,即是指法制,意謂帝王的法制有如刀斧一樣鋒利有威勢。那麼誰來掌握王斧呢?鶡冠子認為,要以人為本的人,以賢能聖明為本的人,以廣博選擇為本的人。也就是說,治國安邦,要廣泛地遴選人才,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我們與什麼樣的人相處,也就很重要了。所以帝者與老師相處,王者與朋友相處,滅亡的君主與侍奉自己的人相處。

而我們普通人,大部分與小人相處,以至於最後我們也就成為了小人。這也就說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己經知道社會人文環境的重要性。

先秦道家經典《鶡冠子》博選第一

王鈇非一世之器者,厚德隆俊也。

道凡四稽: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四曰命。

權人有五至:一曰伯己,二曰什己,三曰若己,四曰廝役,五曰徒隸。

所謂天者,物理情者也,所謂地者,常弗去者也,所謂人者,惡死樂生者也,所謂命者,靡不在君者也。

君也者,端神明者也,神明者,以人為本者也,人者,以賢聖為本者也,賢聖者,以博選為本者也,博選者,以五至為本者也。

故北面而事之,則伯己者至,先趨而後息,先問而後默,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憑几據杖,指麾而使,則役者至,樂嗟苦咄,則徒隸之人至矣。

故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亡主與徒處。

故德萬人者謂之雋,德千人者謂之豪,德百人者謂之英。德音者,所謂聲也,未聞音出而響過其聲者也。

貴者有知,富者有財,貧者有身。信符不合,事舉不成。不死不生,不斷不成。計功而償,權德而言,王鈇在此,孰能使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