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乾貨——GDP核算的侷限性

經濟學乾貨——GDP核算的侷限性

儘管GDP是宏觀經濟學所有概念中最重要的指標,但GDP並不是萬能的。這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它不能反映社會成本。例如,在某地,經濟流轉僅僅在於某些特定領域,比如賭博、純資金盤等一些並不涉及社會經濟建設大生產的領域,那麼,該地的GDP水平或許很高,但是他僅僅是由於資金快速流轉所致,資金流轉的增值並沒有帶來社會商品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GDP就不能說明該地區經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實實在在財富。

第二,它不能反映經濟增長所付出的代價。片面的強調GDP有時候會帶來嚴重的後果。例如,某地只注重經濟總量和速度增長,而不顧環境汙染、生態破壞,那麼,從表面上看經濟確實增長了,但是環境卻收到了嚴重的破壞。今天來看,GDP數據上去了,但是明天可能要為治理環境汙染、恢復生態環境付出比今天增加的GDP多幾倍的代價。

經濟學乾貨——GDP核算的侷限性

第三,它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效率和效益。例如,如果單純為了經濟增長有高速度,而拼命去消耗資源,對資源採取低效的、掠奪式的利用,那麼,可能一時經濟上去了,以後經濟持續增長的後勁和潛力卻喪失了,甚至如果對資源過度掠奪導致當地某一項資源的枯竭,自己的需求也不能滿足的的那天還會付出更多代價來恢復該資源或者去其他地方採購該資源。

第四,它不能反映人們的生活質量。我們可以橫向對比一下,比如兩個GDP總量一樣的國家,其中一國的國民十分健康,人均壽命很長,國家福利到位,享有較多的閒暇時間和較低的生活成本;另一國國民則勞動十分緊張,疲於奔命,人均壽命也短,雖然兩個GDP總量是一樣的,但是顯然前一國國民比後一國國民幸福的多。

第五、不能反映社會收入和財富分配的狀況。比如兩個國家,人均GDP水平想通,但是其中一國是金字塔式的財富結構,10%的頂部富人掌握了社會90%的財富,貧富差距巨大;而另一國是橄欖球式的財富結構,90%的財富都分散在了中間的階層,貧富差距不明顯。那麼顯然,前一國的社會總福利要比後一國小得多。

經濟學乾貨——GDP核算的侷限性

正因為GDP指標有這樣的侷限性,因此,1990年以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每年發表一份《人類發展報告》,把作為衡量社會經濟的指標體系由單純的“GDP”指標變為“社會指標”(經濟、社會、環境、生活、文化等)。同時,在國外關於GDP的爭論中,引入一個綠色GDP的概念。這是指在名義GDP中扣除了各種自然資源消耗之後,經過環境調整的國內生產淨值,也稱綠色國內生產淨值(EDP)。世界銀行1997年開始利用綠色GDP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來衡量一國(地區)的真實財富。儘管綠色GDP目前在核算上還存在不少技術難題,但這一設想的方向是正確的,也符合科學發展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