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事情|星巴克在臺灣開了一家集裝箱門店 司機不下車也能買咖啡

導言

為了保持新鮮感以及帶給消費者更好的體驗,即使走全球標準化路線的星巴克,也會在門店上做些不一樣的嘗試。


搞事情|星巴克在臺灣開了一家集裝箱門店 司機不下車也能買咖啡

9月26日,在臺灣花蓮洄瀾灣區,出現了一家特殊的星巴克門店。它並非像普通的門店開在街邊,而是用幾隻白色的集裝箱搭建而成,被稱為"集裝箱門店",為了讓駕駛員可以不用下車就能買走咖啡,還特別留出了一條"得來速通道"。

這家真實存在的星巴克移動餐廳初衷是為了環保,但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僅簡潔大方、美輪美奐,更是大大縮減了能源與材料的使用。

據悉,這家門店由日本建築設計師隈研吾操刀設計,以穿插的集裝箱為主體,圖案靈感來源於臺灣當地阿美族原住民文化。設計的主體思路是"讓建築消失",使得門店和周圍的景觀儘可能融合,同時,還包含樹木開枝散葉的理念,將這些來自各大港口的十多個貨櫃像積木一樣懸掛疊放,身後運用了當地阿美族原住民代表性鮮豔色調噴繪的彩繪牆,又起到抓人眼球的效果。

搞事情|星巴克在臺灣開了一家集裝箱門店 司機不下車也能買咖啡

門店內的裝修也保留了貨櫃本身的樣貌,只是在部分牆面裝飾了帶有咖啡元素的模板,阿美族色調元素也在門店內隨處可見。貨櫃兩端配備了全景落地窗的設計,這樣,消費者只要坐在門店內,就可以欣賞到花蓮洄瀾灣的山川和海景。

搞事情|星巴克在臺灣開了一家集裝箱門店 司機不下車也能買咖啡

由於地點鄰近港灣,擁有非常遼闊且美好的視野,將太平海絕美海景盡收眼底。

搞事情|星巴克在臺灣開了一家集裝箱門店 司機不下車也能買咖啡

實際上,在保證全球化品牌形象的同時,在某些市場,設計不同於標準化的門店,是星巴克近幾年在提升消費者體驗中一直在做的。第三次咖啡浪潮中湧現的獨立精品咖啡店,從店內裝修、杯碟設計到咖啡豆的選擇,都各有各的特色。

從開店之初便以"提供第三空間"為核心的星巴克,在獨立小玩家的擠壓與競爭下,如今必須為人們提供更多個性化的門店空間體驗。

搞事情|星巴克在臺灣開了一家集裝箱門店 司機不下車也能買咖啡

其實,這並不是星巴克開出的第一家集裝箱門店。2011年,星巴克就曾在總部西雅圖市用四個集裝箱設計了一家得來速門店,這家門店全部由回收材料組成,之後在鹽湖城、波特蘭等地也陸續出現了類似的門店。

星巴克在保證全球化同時,為了能夠提升品牌形象以及持續帶給消費者新鮮感,它近些年一直嘗試在一些地區推出不同於標準化的門店,

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個性化的門店空間體驗。

比如,星巴克在京都一棟有一百多年曆史的老宅中,開了一家可以坐在榻榻米上喝咖啡的和室星巴克;在蘇黎世,星巴克將一節火車車廂改造成了門店,消費者在搭乘瑞士聯邦鐵路公司的運行列車時,可以在其中一節車廂購買到星巴克,這也是全球最小的星巴克門店。在香港,星巴克還改造了一間位於中環的老冰室,內部菜單除了常規咖啡,還有菠蘿油、蛋撻等香港風味的選擇。

搞事情|星巴克在臺灣開了一家集裝箱門店 司機不下車也能買咖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