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大閘蟹,能夠挑戰小龍蝦的千億級市場嗎?

夏季的燥熱一步步退去,夜風中酒精味、麻辣味也減淡了,路邊攤、大排檔圍團數小龍蝦的日子也漸漸只盼來年。時值中秋,賞著菊花,喝著雄黃,啃著蟹,也漸漸流行。那麼在食客的餐桌上蝦蟹大戰誰會勝出呢?

中秋大閘蟹,能夠挑戰小龍蝦的千億級市場嗎?

冰啤酒+麻辣小龍蝦=絕配

小龍蝦從幾年前就開始慢慢流行於食客們的餐桌,到了2017年左右據美團點評數據研究院報告:小龍蝦規模達到千億級市場!今年世界盃期間,湖南更是10萬隻小龍蝦征戰俄羅斯,開啟了國外戰場。

那麼是那些吃客在結束小龍蝦呢?依靠大數據,食客的年齡階段在26歲到35歲之間,其中女性佔比50%以上,消費地區主要集中在江、浙、滬、粵地區。根據點評數據顯示,深圳2015年小龍蝦店13家,到了2018年這個數值增長到了3541家,增長倍數272倍。

小農蝦快速增長的背後離不開它固有的特性:門檻低、碎片化、渠道廣。吃一盤小龍蝦不貴,誰都吃得起,一盤大盤小龍蝦也就四五十塊錢,年輕人圍在一起分而食之,氛圍好;並且26歲到35歲這個年齡是一個非常有力的消費群體,燕窩魚翅他們消費不起,吃幾隻破蝦他們還是有能力的。食材成本不高,產量還非常大,一斤活的小龍蝦也就十多塊錢,並且一年的供給量大概有120萬噸左右,其中有70萬噸產於湖北。小龍蝦崛起的另一個因素就是物流、外賣的崛起,這連個因素不會讓消費者的慾望受到時間地域的限制,因為有大量的騎手在為小龍蝦奔走。這些因素都為小龍蝦的火爆提供了可能。

中秋大閘蟹,能夠挑戰小龍蝦的千億級市場嗎?

大閘蟹與小龍蝦之爭誰會勝出?

大閘蟹可不可以帶動一個千億級的市場呢?我認為是有一定難度的。首先大閘蟹的定位就不是平民化,我相信路邊攤、大排檔賣大閘蟹的應該不多。從古到今,大閘蟹還是偏那麼一點點的小貴。

在古代講究一點的食客,還會準備蟹夾、蟹錘以方便吃蟹。《紅頂商人:胡雪巖傳》這本書中有個片段專門描寫此事“怡情老二正取了一副吃蟹的傢伙出來,純銀打造,小鉗小錘子的,看來十分精巧。七姑奶奶覺得好玩,取過小錘子來,一下打在蟹螯上。在她自覺未曾用力,但那隻蟹螯已被砸得甲碎肉爛,一塌糊塗。”再來一段“擺好桌子,孃姨端出兩大盤熱氣騰騰、加紫蘇蒸的陽澄湖大閘蟹,此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天下第一名物,陽澄湖的尤其出名。特徵是“金毛紫背”,每隻通常8兩,兩隻一斤,所以稱之為“對蟹”。”

中秋大閘蟹,能夠挑戰小龍蝦的千億級市場嗎?

它是平民化的食品嗎?

為什麼我會選擇這兩段文字?就是想說陽澄大閘蟹這東西不是貧苦老百姓能吃的。因為它產量不如小龍蝦多,而且品質好的大閘蟹稀缺,所以造成了它貴,一貴就不是大眾消費品,他就不可能是一個平民化的市場。另一個角度來看,他的消費領域非常有限,主要還是在江浙地區,因為廣大的內陸地區有能力消費的人群,又對它有所牴觸,主要是不符合他們的飲食習慣。單憑小龍蝦與大閘蟹的市場消費群體都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二者的規模。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口味。小龍蝦的口味豐富:麻辣小龍蝦、油燜小龍蝦、蒜香小龍蝦、滷味小龍蝦……從名稱上看就可以體會大小龍蝦的市井味,也符合多數青年人的選擇。而大閘蟹一般清蒸偏多,口味追求原味,當然賞著菊花、喝著雄黃、啃著閘蟹、哼著歌缺少哪一種市井味,況且一隻大閘蟹又不大可能分著吃,多點幾隻又不便宜;所以聚會往往還是小龍蝦的主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