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那顆心至今溫暖我們”

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嘉賓、著名學者鮑鵬山教授主講的《孔子與士》,梳理“士”與“儒”

的涵義變化,用獨特視角詮釋了孔子的“興觀群怨”。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對“孔子與士”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與闡釋。今天,讓我們共同來學習一下!

“2000多年前那顆心至今溫暖我們”

孔子與士

孔子本為“士”,而救“士”

如果選擇一個人代表中國,則非孔子莫屬。孔子的時代,天子、諸侯和大夫都是世襲,士卻要憑藉禮、樂、射、御、書、數等“小六藝”出仕獲得社會職位。

不仕之士為“儒”,是地位低下、從禮制中剝離出來的“士”。

眾所周知,孔子是超脫於當世之俗“士”。他周遊列國固然是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的理想卻不是為官,而是“謀道”。不是商周時的“王道”、春秋時的“霸道”,而是“大學之道”。

 孔子的偉大之處,是他本為“士”而救“士”。

孔子為何志於學?孔子為什麼辦教育?他辦學校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辦“大學”,努力提升“士”的境界,學“大六藝”

,即《易經》《詩經》《尚書》《禮記》《樂經》《春秋》,培養“大人”。“士”的人生目標不再是“仕”,而是“道”。是孔子發現了“士”的潛在價值:士是知識的承載者、風俗禮儀指導者、文化的傳承者。

“2000多年前那顆心至今溫暖我們”

“2000多年前那顆心至今溫暖我們”

 把人培養成有情懷的人

“大學之道”,落實到孔子那裡就是四個字:興觀群怨。捨身求法、為民請命、擔當價值、主持道義,堪為“士”。

常有家長問我,怎麼教育小孩?兩個詞很重要,即態度和狀態。這與“興”有關。

古有成語“夙興夜寐”,“興”有“醒”之意。“興”是感發志意,是把人培養成有情懷的人、有熱情有性情的人、有溫度的人、有愛能恨的人。“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沒讀過書的劉邦的情懷;同樣面對大海,才高八斗的曹植沒留下詩篇,曹操卻寫出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能在青年時期便寫下“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毛澤東也是具有大情懷的人。

“2000多年前那顆心至今溫暖我們”

最大的法律是

內心的良知

孔子如何改造“士”?讓“士”承擔一個新的職責?“觀”,就是考見得失,把人培養成有觀察力、洞察力、判斷力的人,有價值觀、是非觀。所謂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並非專業技術人員。孔子幾乎不教授知識和技術,只討論價值,即禮、義、信。

孔子比我們高明,不是知識比我們多,而是判斷力強。人是無知的。人可以無知,並不因此渺小卑微,但不可以無良知。最大的法律是內心的良知。

“2000多年前那顆心至今溫暖我們”

對人群具備弘毅的博大胸懷

“群”即群體意識,有公共意識,能維護公共福祉而不是專注個人一己之私。要合群而不隨波逐流,協群而不謀取私利,導群而不專制獨裁。

現在很多人讀書就為找工作、買車子、買房子。一個人如果不學會關心他人,這個人的境界會很低;一個社會如果不能夠關心他人,這個社會也是很低的。

子路問什麼是君子?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對整個世界都有恭敬心,以一顆廣闊的心胸去做人,多好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張載有名的“橫渠四句”,說的是“人只能在人群中生活,人不能和動物放在一起的道理”。既然在人群中生活,那就應該對人群具備一種弘毅的博大胸懷。

“2000多年前那顆心至今溫暖我們”

 對優點抱有敬意,對弱點深含憐憫

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愛國,是能夠發現國家的不足和危險,並且把它指出來,這需要要一個“怨”字。

“怨”是什麼?“怨”是有獨立見解,敢於堅持自己獨立判斷,敢於面對真實的情感;永不滿足,永不固步自封;批判社會,但不仇視社會;批判人性弱點,但不反人類;對人類的優點抱有敬意,對人性的弱點深含憐憫。朱熹的“怨而不怒”是善意、有建設性的,批判社會的目標是促進社會進步,批判人類的弱點是儘量地讓人類上一個臺階。

孔子已經離開我們2000多年了。

讓人感動的是,

2000多年前那顆偉大的心

至今溫暖著我們。

“2000多年前那顆心至今溫暖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