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陽:打造西北一流文化旅遊目的地

因煤而興的榆陽區堅決不走資源枯竭的老路,不做物質上的“土豪”。他們站在新的發展起點,挖掘文化新礦,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地域發展之路。

榆陽:打造西北一流文化旅遊目的地

張季鸞紀念館

榆陽是陝北能化基地的核心板塊,煤炭、天然氣可穩產百年,岩鹽上萬年都開採不完。富集的資源優勢和崛起的能化工業,成為榆陽對外形象的第一標籤。

近年來,榆陽區委、區政府轉變思維,在全區積極開發“文化新礦”,破除“能源崇拜”,探索發展新路。

經過幾年的努力,文化的作用和力量正在榆陽得到全面釋放,日益成為榆陽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新標誌。中國美麗田園、神奇麻黃梁寫生基地、王圪堵沙漠水利風景區、宗教聖地黑龍潭、榆陽勝景青雲寺、新石器時代寨峁梁文化遺址、季鸞公園、鄧寶珊故居等等,成為榆陽文化旅遊的一張張新名片。

讓張季鸞“回家”

2014年8月13日,張季鸞的靈柩在外漂泊幾十年終得以遷回家鄉榆林。對於很多榆林人來說,這是一個充滿榮耀和欣慰的日子。和七十二年前那場盛大的公祭典禮一樣,這種精神的榮耀和緬懷一直持續至今。

季鸞公園是榆陽區政府近兩年重點打造的人文景點。張季鸞的墓園就在這座生態公園裡面。通往墓園的54級臺階寓意著這位報人54歲短暫而輝煌的一生。

張季鸞祖籍陝西榆林,1888年3月20日生於山東鄒平。1901年,父親死後隨母親扶柩返回榆林,就讀於劉古愚創辦的煙霞草堂,成為劉古愚晚年最得意的門生。

1905年,清政府推出新政,向日本派遣8000餘名留學生。張季鸞當時受到陝西學臺沈衛(沈鈞儒叔父)的賞識和器重,小小年紀就踏上了留學的旅途。那一年他只有17歲。

留學回國後,張季鸞就到同盟會的機關報——《民立報》做記者。南京臨時政府籌建時,張季鸞進入總統府擔任秘書,其駕馭文字的能力受到孫中山先生的讚賞。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宣告成立,當日,孫中山先生公開發表了《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這篇彪炳史冊的雄文通過電波,從南京的總統府傳遍了全世界。很少有人知道,這篇文章正出自24歲的張季鸞之手。

1912年4月,孫中山先生卸任臨時大總統後,張季鸞也隨之退出政壇,重返報界。

1926年,張季鸞寓居在天津的一家旅社,每日訪新聞,寫評論,賣文為生。這年初夏,他散步路過已停刊九個月的《大公報》報館,忽然靈感觸動,指著《大公報》的牌子對身邊的胡政之說:此報停刊是很可惜,不如我們把它接手過來,重新辦理?胡政之擊掌叫好。

《大公報》復刊這天,張季鸞親撰社評《本報同仁之志趣》,明確提出“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四不”辦報方針。這八字方針,擲地有聲,體現了《大公報》的堂堂報格,後來成為《大公報》之社訓。

從此,張季鸞主持《大公報》筆政長達十五年之久,踐行自己以筆報國,以筆救國的心願。

1941年5月15日,《大公報》獲得了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頒發的“新聞事業傑出貢獻榮譽獎章”。這是一項極高的榮譽,此前,東方只有日本的《朝日新聞》得到過這項殊榮。

1941年7月7日,張季鸞寫下了一生最後一篇社評《抗戰四週年紀念辭》,高呼“全世界人類自由萬歲”。 這年9月6日,張季鸞因長期積勞成疾在重慶病逝,享年54歲。

張季鸞去世時創下了兩項“紀錄”:一為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對他同樣都做出極高的評價;二為在中華民國史上為一報人舉行“創紀錄”的隆重追悼活動。

1942年,張季鸞的靈柩從重慶迎返陝西,葬於西安市杜曲鎮竹林村。國民政府為他舉行了公祭典禮,蔣介石親臨致祭,並下半旗致哀,10萬餘人公葬一代宗師。

幾十年後,張季鸞陵園歷經風雨侵蝕,一片凋敝,直到三年前張季鸞靈骨遷回故鄉榆林,一代報界宗師終得落葉歸根,從此榆林東山上有了一座季鸞公園。

榆陽區政府還修建了季鸞紀念館,供遊客瞻仰和參觀,向世人默默訴說“文章報國”的傳奇。榆陽區還製作了紀錄片《報界宗師張季鸞》,在鳳凰衛視等媒體播出,贏得廣泛讚譽。

在2015年舉辦的報界宗師張季鸞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榆陽區委書記苗豐致辭時說:“季鸞先生是榆陽永遠的驕傲,他開創了《大公報》的新紀元,抗戰爆發後,先生攜一紙《大公報》與國家民族共存亡,貢獻殊絕。”

位於榆林城區東郊的季鸞公園佔地面積3315畝,俯瞰時呈一隻美麗的鳳凰狀。逝去七十三年後,張季鸞又創造了一個紀錄:這是中國第一個以報人命名的主題公園。

張季鸞墓園回遷之後,榆陽區又成立了季鸞新聞研究會,與陝西師範大學新聞學院合作舉辦張季鸞愛國新聞思想學術研討會,搭建一方促進兩岸三地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廣闊平臺,開闢一塊承載榆林文化底蘊與報人思想精神的人文聖地。

這裡留下鄧寶珊的傳奇

除了報界宗師張季鸞墓園回遷,榆陽區還啟動實施鄧寶珊將軍故居桃林山莊的修復保護工作。

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侵略軍很快侵佔了華北、山西和內蒙古的大片領土,與山西一河之隔的榆林成了抗日前線。當時榆林只駐有國民革命軍86師,兵力單薄,很難控制局勢,時任新一軍中將軍長的鄧寶珊臨危受命,改任21軍團軍團長,後又改任晉、陝、綏邊區總司令領導抗戰。抗日戰爭勝利後,鄧寶珊晉升為上將軍銜。從1937年到1948年,鄧寶珊一直駐防榆林,他堅決抗日、與共產黨友好往來、反對內戰的往事,給古城榆林留下了永久的記憶。

1938年,為防日機轟炸,鄧寶珊把司令部移駐城外。在榆林城東南兩公里外有一座廟宇叫金剛寺,鄧部醫院設在寺裡,然後在附近修了一些窯洞,上下兩院,上邊住警衛連,鄧寶珊住下面5孔,命名為“桃林山莊”。

抗戰初期,日本侵略者派飛機轟炸蘭州,鄧寶珊將軍的夫人崔錦琴女士及兩子一女4人同時罹難,噩耗傳到榆林後,鄧寶珊一連數日粒米不進。因抗日事大,軍務繁忙,他未能回家料理,委託崔夫人的外甥孫伯琦由西安到蘭州辦理了後事。4位罹難親屬的碑文是于右任先生所寫,國民黨空軍司令部在墓前也立了碑,上書“義薄雲天”四字。

1938年,傅作義與鄧寶珊及中共高層幹部南漢宸曾在山西河曲舉行過一次抗戰聯席會議。鄧寶珊與中共及傅作義的友好關係也是從這次會議開始的。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者看到成吉思汗陵在蒙古族中具有極為崇高神聖的地位,便想以成吉思汗陵作為籌碼來要挾蒙古的王公貴族,分裂中國。1939年春,日軍向伊克昭盟進攻,企圖佔據伊金霍洛旗,奪走成吉思汗靈柩,分化瓦解抗日力量。鄧寶珊和綏遠省政府主席傅作義將軍、蒙古愛國王公沙王(沙克都爾扎布)等向國民政府陳情,請求將成吉思汗靈柩內遷西移。1939年5月底,國民政府委派的移陵人員及護陵軍人陸續到達伊金霍洛旗。6月,成吉思汗靈柩離開伊克昭盟後,經過了榆林、米脂、綏德、延安等地,最後安放在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的興隆山上。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派專車將成吉思汗靈柩送回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原地安放。此舉徹底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陰險圖謀。

整個抗戰期間,鄧寶珊與陝甘寧邊區一直保持著友好關係。他多次到延安,與毛澤東、朱德、賀龍等會晤交談。續範亭在毛澤東、周恩來住處贈了一首詩給鄧寶珊:“三十年來土與塵,欣君五十刃尚新。半生革命總同路,一世交情有幾人?”毛澤東後來在給鄧寶珊的信中說:“八年抗戰,先生支撐北線,保護邊區,為德之大,更不敢忘。”

1945年,八年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經過十幾年戰難,人心思定,人心思安。鄧寶珊反對內戰的決心非常堅定。為實現國家和平,讓天下蒼生免遭塗炭,1946年,他決定赴南京面見蔣介石,再進忠言。

在重慶期間,蔣介石六次召見鄧寶珊,最後一次召見時,鄧寶珊向蔣直陳:“內戰千萬打不得,我願把領袖擁護成華盛頓,不願把領袖擁護成拿破崙。”蔣介石內心震怒,但又不好發作。晚上,鄧寶珊到牛角沱于右任家裡說了這件事,于右任聽後說:“你不要‘紗’了?”(關中人把頭稱為紗)。

1947年夏,愛國民主人士劉紹庭攜朱德及續範亭的信去見鄧寶珊,要他當機立斷舉行起義。鄧寶珊覆信表示:“只要有機會,決當為人民革命事業盡一番力。”

1948年12月,傅作義接受人民解放軍的和平談判倡議,他以鄧寶珊和共產黨歷史關係較深且有威望,安排其出任談判代表。1949年1月13日,鄧寶珊等人前往解放軍平津前線部隊駐地,與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等會談,達成和平解放北平的協議。毛澤東表示,經鄧先生達成的協議是可行的,我們對鄧先生完全信賴。1月22日,傅作義正式宣佈北平和平起義。31日,人民解放軍舉行了隆重的入城儀式。

鄧寶珊對北平和平解放所作的努力,受到了人民的稱讚,北平《新民晚報》文章標題為:“北平和談的一把鑰匙——鄧寶珊將軍”。

2014年,當年鄧寶珊坐鎮的晉陝綏抗日司令部舊址“桃林山莊”被申報為陝西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榆陽區開始對舊址破土修葺。在“桃林山莊”南側的山峁上,還有一座造型莊嚴的墳墓,這座墓中,長眠著鄧寶珊的次女鄧友梅。

2017年6月1日,“桃林山莊”保護修復工程順利完工,紀念館初步完成布展工作。榆陽區委、區政府邀請鄧寶珊將軍家屬、親友和相關專家相聚榆陽,參觀“桃林山莊”,並舉行座談會,對紀念館的下一步建設和布展工作進行討論。經過三年努力,鄧寶珊故居被打造成榆陽文化產業發展的又一精神支柱。

在“狂歡”中打造文化新名片

從上世紀90年代初榆陽區引進栽植第一株大扁杏算起,至2011年舉辦首屆杏樹紅葉文化節、2012年杏樹賞花文化周,到2014年的杏樹文化旅遊月,再到持續全年的杏樹文化主題“狂歡”——經過十多年脫胎換骨的培育與引導,以杏樹花、果、葉為主線的休閒遊打開了榆陽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大門。

來之不易的成就和榮譽,源於對區域文化發展實際、政府與市場關係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理性思考和探索,體現的是直面問題、勇於擔當、敢於創新的實幹精神。

榆陽區委書記苗豐說,榆陽是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板塊,也應該是文化創意產業基地,但與周邊地區地處相同的歷史文化圈,彼此之間的歷史文化傳承相近,文化沉澱和文化符號類似甚至雷同,本身具備的文化業態體量太小,影響不大,如何從大區域文化環境中尋找最獨特、最適合自己的立足點呢?

2010年,從全區13萬畝大扁杏經濟林建設中,榆陽區看出了蘊含的巨大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創意設計出“春賞花、夏品果、秋賞葉”為主題的杏樹生態文化活動。2011年10月,榆陽區召開常委會,專題研究舉辦以“秋染南山,紅葉傳情”為主題的首屆杏樹紅葉文化節。此後幾年,榆陽區大膽探索,在開闢衍生文化旅遊線路上大做文章,每年都會召開幾次圍繞杏樹發展文化旅遊的專題會議。

2014年秋的“杏樹紅葉文化旅遊月”活動,榆陽整合出大漠風光、田園體驗、生態觀光、邊塞古堡、紅色歷史、宗教文化等旅遊資源,在榆陽東西南北開發了特色農業、體育競技、風味美食、民間藝術、文藝創作等多個領域20多項活動,吸引本地和周邊市縣數萬名遊客參與其中。

2014年,榆陽南部山區杏花林被農業部授予了“中國美麗田園”的稱號,成為榆陽文化產業發展含金量十足的金字招牌。

杏樹文化旅遊系列活動之於榆陽,是一個支點,其撬動的不僅是意識形態方面的思想解放,更撬動了榆陽實際工作中各方面“真金白銀”的獲取。

2016年,榆陽區成功舉辦杏樹文化旅遊系列活動20多場次,接待遊客突破350萬人次,旅遊文化產業已成為拉動全區經濟快速增長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也是榆陽第三產業發展的強勁引擎。據瞭解,去年該區三產增加值達到226億元,增長11.3%,佔到GDP41%。

2017年,榆陽區持續一年的杏樹文化“狂歡”包括:四月的賞花遊、沙漠越野賽、陝北說書、羊文化系列活動;五月的廣場舞大賽、青雲山旅遊景區首屆文化旅遊觀光週、徒步越野賽;六月的全民健身周、非遺文化實物展、垂釣比賽、農民藝術節;七月的鮮食杏採摘周、大漠游泳邀請賽、鎮川足球邀請賽;八月的榆林小曲展演、馬鈴薯賞花遊;九月的汽車博覽會、汽車越野賽;十月的金秋賽馬會、大美榆陽攝影書畫展、紅葉染南山等,30多項活動在塞北大地上演,演變成全市乃至周邊省區都受影響的“盛宴”……

探索區域文化發展新路徑

“中國美麗田園”成為榆陽破題發展文化產業的引爆點。此後,榆陽區在發掘保護、規劃開發古蹟景點方面不遺餘力,將榆陽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麻黃梁攝影寫生基地,這片隨段正渠、陳寶生、劉文西等藝術大師的作品走向世界的黃土藝術聖地,正在以其千溝萬壑、庫峽碧波、縱橫交錯、風情萬種的地貌特徵,和境內赤足寺、興隆寺、龍泉寺等名剎古寺,六百年木瓜樹、千年古松,懸崖峭壁上的千年原始古柏群,吸引兩岸三地知名畫家、攝影家慕名來此寫生創作。近年來,該基地每年接待全國各地來此創作的畫家、學者約5000-8000人次。

王圪堵水利風景區也是榆陽正在打造的以王圪堵水庫沙漠、河流資源為核心,輻射榆林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的最大沙漠和水庫相結合的旅遊景區。引爆項目包括,汽車越野、戲水和沙漠運動、創意農業等。該景區已成功舉辦三次沙漠汽車越野賽,吸引全國十多個省區的越野愛好者前來競技角逐。

治沙造林是榆陽區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歷史創舉,信念堅定、大膽探索、自力更生、敢於犧牲的治沙精神更是幾代榆陽人民創造出的寶貴精神財富。榆陽區啟動建設補浪河女子治沙連展覽館,並出臺了學習女子治沙連精神的決定,賦予治沙精神新的時代內涵,教育全區黨員幹部堅定理想信念、創造新的歷史。

近年來,榆陽區還打造了一大批工業文明、農業文明觀光體驗線路。世界最大的現代化礦井、全國第一套煤間接液化裝置、西北最大的真空鹽廠、全省最大的鋁鎂合金工廠等現代能化項目,全市設施蔬菜第一大鎮魚河鎮的採摘農業、榆林周邊諸多家庭農場的體驗農業、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為引領的觀賞農業、小壕兔等鄉鎮重點養殖戶們為代表的賽馬賽羊系列活動等農業種養殖項目,都成為榆陽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新的聚合點。

榆陽文化旅遊創意產業園,是一個聚集文化創意設計、文旅商品生產、演藝影視製作等新興文化業態的園區。而榆林中心城區周邊的芹河鎮、小紀汗鎮、牛家梁鎮、青雲鎮以及210國道沿線的魚河鎮等鄉鎮,則把特色農耕文化元素融入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之中,升級改造傳統的農家樂,發展現代家庭農場和生態觀光農業,用原生態文化、有機綠色理念做優產品質量,辦起了融合農耕文明生活體驗、吃住行遊購娛一體的現代農莊經濟。

2015年,榆陽區出臺《關於加快全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從六大方面23條發展舉措入手,為全區文化產業發展定基調、指方向。尤其是在加強政策扶持方面,明確要求區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文化產業扶持專項資金,支持區內文化企業發展、重點文化項目建設和文化產品研發推廣。每年安排500萬元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用於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設和群眾文體活動開展。近期,榆陽區又在著手籌劃自己的文化旅遊產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公司化運作,引導全區文化旅遊產業科學健康合理發展。

“加快建設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項目,發展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骨幹文化企業,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產業品牌,逐步建立起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結構合理、效益明顯的文化產業體系,形成擁有比較優勢的主導文化產業集群。”榆陽區委書記苗豐多次強調,力爭到“十三五”末,使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到GDP的5%以上,成為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中國西部是世界文化的屋脊,西部文化的根在陝西。作為‘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層面上的一個點,榆陽文化產業發展正當時。”在榆陽區首屆文化產業發展論壇上,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震如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