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有个河北镇,龙泉、圣泉名不虚

京西有个河北镇,龙泉、圣泉名不虚

李茂林

京西有个河北镇,龙泉、圣泉名不虚

万佛堂


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距北京市中心45公里,东与坨里镇接壤,西与佛子庄乡毗邻,北与门头沟区交界,南与燕山石油化工总公司相连,是西北部山区的门户,总面积70平方公里。河北镇以水清、山秀、寺古、洞奇、泉多、塔怪而闻名。一条宽阔大石河贯穿全境;凤凰山、乔麦山、南大山、将军坨、朝阳洞山、半壁山沟谷纵横;万佛堂、铁瓦寺、连泉禅寺、九神庙、三观庙远接隋唐;石花洞、张良洞、孔水洞、玉禅洞、蝙蝠洞神奇莫测;圣泉、龙泉、连泉等至今喷涌;花塔、龄公塔造型奇特,还有镇内清代王爷坟及散落的碑刻,都值得旅游者涉足一顾。

神秘的万佛堂孔水洞

久闻房山有万佛堂孔水洞,今日天气晴和,相约与好友付勤明及家兄盛林、四弟全林同往。按既定方针,六里桥北与四弟乘901路公交一站就到良乡,在良乡西门与家兄会聚,正好有833路公交车进站,举步上车,约莫四十分钟左右就抵达磁家务,下车就是万佛堂村。其实还没进村,就可以看到远处山坡上那有名的万佛堂花塔。经路人稍加指点,我们就顺利来到这全国文物保护地——万佛堂孔水洞。

万佛堂原名龙泉寺,后改大历禅寺,据传这里曾是房山石经早期刻经地点之一,与云居寺联系密切。现存大殿为一座明代无梁殿建筑,砖石结构,歇山顶,灰筒瓦,挑大脊,有吻兽,叠湿出檐,檐影作檐椽,飞子。正面明辟汉白玉卷门,其上浮雕飞禽花卉卷门顶嵌石额,楷书:“大历古迹万佛龙泉宝殿”,落款:“大明万历已丑春吉日重建”。卷门两侧各辟卷窗一,透雕网形纹石窗扇。这里最为有名的是大殿内稀世之宝,正面及两侧墙壁嵌有石浮雕“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其浮雕长23.8米、高2.47米,由31块长方形汉白玉石雕组成。表现的是释迦说法的场面,镌雕有万菩萨供奉人侍佛者等层列,佛像无数,其上有“大历五年”的题记,此乃唐代浮雕艺术珍品。较之法海寺壁画,可以说是北京地区佛教文化艺术之双绝。

孔水洞居万佛堂之下之后,寺依山建,殿据洞口,因洞造寺,寺洞合一,这种奇特的布局北京地区罕见。仿佛是桥楼殿,如果背后没有山,直疑面前就是一条河;又仿佛是悬空寺,如果不知道洞之门径,就不知道洞口在何处。更有奇处:洞中有佛,大类石窟,洞壁遗存着隋唐时期的刻经、摩崖造像和金代的题记。且洞中有泉,号称龙泉,泉从洞出,流淌如河。这里是房山八景之一——孔水仙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最早记载了这里地下河奔涌而出的情形。由于水量大,不干涸,古代成了幽州地区著名的祈雨之所。《重建龙泉大历禅寺之碑》载:“唐玄宗时天雨不节,民祈于是,莫不应征尔。”又据《大房山投龙壁记》记载,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曾遗吕慎盈三次来孔水洞投下金龙和玉壁祈雨。传说无据,可信可疑,没想到在1982年,洞内果真出土了唐玄宗时吕慎盈投下的金龙7条,现为房山区文物管理所收藏。查历史,不少史书提及“唐开元中,关辅

大旱,京师(长安)阙雨尤甚,亟命大臣遍祷于山泽间。”孔水洞金龙的出土不仅证明了孔水洞水源之盛,且证明了历史上的一桩事件。其实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孔水洞这个秘密的洞穴已引起世人的关注,当时曾有佛教徒惠弥入洞探险。清进士出身,房山县正徐梦陈描述孔水洞说:“一水平倾,可以乘筏。噫,有泉如此,不诚奇也哉!考之前誌,所谓孔水仙舟也。昔尝有野人,于严冬见花瓣流出,大可径寸,因结筏以进,莫可测其底,闻人语喧腾而返。此与晋太康中之桃花源何异?”能乘小船进洞游览,而且于严冬季节,有长逾寸许的桃花瓣漂出,难怪人们比之桃源仙境了。还有记载说,春夏季节,洞里有白鱼涌出,食之鲜美。民国初年的《琉璃厂杂记》记载,洞口原有石门,“水出其下,横以石梁,立而窥之,深暗不可尽睹。”此洞中之泉,据说旧时不仅满足了万佛堂村全村人用水,直至这里后来成为京西矿务局一处矿区,形成了繁华的集镇,泉水仍能供给附近居民之需。其水量之大,可想而知。

我们来时,万佛堂大殿紧闭,周围树着铁栏杆,不仅无缘见到大殿内的“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也不能近到洞口处一观,更甭提进入洞内访问那壁龛上的诸佛菩萨了,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到哗哗流水之声,我爬上铁栏杆可以望见清澈的泉水在石阶上流淌。想钻逾进入,尝其甘冽,拘于自家兄弟友人在,限于栏杆防范严,只好逡巡作罢。

所幸万佛堂左右花塔、龄公塔可亲近些。花塔建在万佛堂北坡地上,筍状,八角,单层砖构,由塔基、塔身、塔顶三个部分组成。一说是唐塔,一说是辽塔。塔基由须弥座及仿木构的平座组成,当是辽建无疑。南面开券门,其余为假门。门旁有砖雕佛像金刚力士等,塔身一层以上密布小龛,错落有致,龛下有象、狮探出,整座塔远望如花,一花一世界,见花如见佛。万佛堂南即龄公塔,元代龄公和尚舍利塔也。塔身八角七层,密檐,砖构,缺顶,四正面有砌出的券门,四侧面有假窗,上有挂云。从这座塔的背面观察,此塔从塔基处向西倾斜,并且倾斜的幅度还比较明显。据说是北京现存惟一一座斜塔,被俗称为“北京斜塔”。花塔、龄公塔当地称为姑嫂塔,传说是两个修炼数百年的狐仙姑嫂为求佛祖超度成人,一夜造起两座佛塔。妹妹造得慢,嫂子造得快,但嫂子为给孩子喂奶,天亮鸡叫时未能给佛塔收尖,所以才输给了妹妹。

从有关资料得知,这里原有石碑五座,我们游访时只见到万佛堂大殿东有石碑一座,无法进院,不能近睹。据说最有价值的一方碑《大房山投龙壁记》碑乃是唐碑,是唐开元27年(739)3月张湛所制。此碑原立在孔水洞吕慎盈投龙壁处,清道光十六年(1836)二月二十四,该碑和孔水洞的卢囊诗碑被喜好碑拓清王爷奕绘贝勒用十两银子买到北京城里,下落不明了。万佛堂村附近,今还有王爷坟和关帝庙等古迹,留待下次访查之。

龙泉、古寺、奇洞、名塔,造像、残碑,集聚一起,弥足珍贵。途中我们还看到这里刚刚停止开采的整个矿区遗留下来的大量建筑设施等。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铁路、选煤场;还可以看到矿工生活的小区,停车场、大礼堂;甚至还有完好的、刚刚停止开采的矿井,里面依然放置着采矿工人常用物品,仿佛明天上班时,他们仍要使用。与路边老人聊,他们都说:前几年这里是矿区,特别热闹。我在想为什么不能保留下来,也供人们欣赏呢?观万佛堂孔水洞,有一种跨越时代的沧桑感;看到现在一下子萧条冷落起来矿区,也不禁有另外一种跨越时代的沧桑感。

京西有个河北镇,龙泉、圣泉名不虚

花塔

京西有个河北镇,龙泉、圣泉名不虚

龄公塔

京西有个河北镇,龙泉、圣泉名不虚

万菩萨法会图

京西有个河北镇,龙泉、圣泉名不虚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外国人拍摄的万佛堂及花塔

罕见的圣泉庵铁瓦寺

在磁家务继续乘车前行,不过九站就到了河北镇,我们选择在河北镇邮局下车。河北镇街道不甚繁华,却也整齐洁净,其街道显然在大石河河南,怎么名为河北镇?正在我疑惑时,家兄指着河对岸,说:“那就是河北镇镇政府。”哦,原来如此,只见远处有一面高高飘扬的红旗,十分醒目。那里就是房山著名的铁瓦寺所在处。纵目四望,周围群山起伏,大石河清澈、宽阔,身在绿水青山怀抱里,心旷神怡。一过桥就是镇政府大门,平时铁瓦寺不开放,每周只有六、日镇政府休息日才可接待游人。

一进院,就感觉这镇政府气派不凡,银杏、苍松、流泉、修竹,大有净土香林的味道。却原来,河北镇镇政府所在地在铁瓦寺前,原来是著名的圣泉庵地界。圣泉庵,亦称胜泉庵,建于明代,清代重修。镇政府院内及门前古树,无疑是原圣泉庵遗留物也。正殿坐北朝南,保存完好,面阔三间,硬山箍头脊灰简瓦顶,后改的玻璃门窗,现为镇政府办公用房。

循路至镇政府后院,从东侧拾级上山,见有竹林,皆金镶玉,中有小径,青翠幽静,至一平台,迎面有碑一座,转首北望,“铁瓦禅林”四字映入眼帘。小院不大,正殿圆形,攒尖顶,有六脊自上而下作辐射状垂下。四围不见窗牖,唯门上有一拱形窗,殿门南向,门扉虚掩,推门而入,殿内有供桌一,上书“佛光普照”,仅供一菩萨,观音大士也。上悬幔帐“铁瓦寺造福一方”。院仅一进,两旁有配殿,殿后高处有平台,两侧台阶可上,靠绝壁有一屋(洞),门有锁,不知其内何物。站在殿后高处平台上细观殿顶,有数陇瓦形似铁制,铸有文;有数陇瓦形似泥瓦,无它。据说以铁瓦名寺者,全国只有两处,此其一也。

出铁瓦寺院,时间尚早,我们仔细研读了铁瓦寺前的“万古流芳”碑文。这是一篇《重修铁瓦殿记》,其全文如下:

吾乡胜泉庵后有佛殿一楹,以铁为瓦,而殿因以名焉。内布佛尊像。有流泉经其下。乡之人漱润灌溉,莫不取资于是,倘所谓杨枝甘露之遗者耶?

第殿之名,乡之父老习闻已久。而贞珉无考,不知经始于何年,使后之人徒袭其铁瓦之名,未得其创建之意,良可叹惜。虽然,余尝闻夫金之为物也,至坚而历年也最久,作者以之志以有终古不敝之思乎?

自庚申岁坤舆震荡,而殿宇不无折裂之患。吾乡父老虑其渐就剥蚀,鸠众重修,治其缝,补其罅,瓦以合,而殿以新焉。呜呼,昔人成此亦綦劳矣,惜记载无传。是以奕世而后湮没而弗彰然,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

厥工告竣,爰志诸珉以诏来者。度昔人之意,与斯殿之存,得以终古而不敝矣。是为记。

康熙二十二(1683)年岁次辛酉月谷旦邑后学弟子赵明奎薰沐拜手题

我忽然发现这篇碑文,记述了北京历史上一件大事件:即碑文中所云:“自庚申岁坤舆震荡”,康熙庚申年乃康熙十九年,即1680年,前一年秋庚申日,即七月二十八日(纪元9月2日)中午,京师地区发生了一场强烈地震。据后来考证,这次地震的震级达8级,震中烈度11,震中在平谷、三河一带。地震波及范围除京城外,还包括周围的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山东、河南六省,共计200余州县。地震破坏面积纵长约500多公里,地震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由于当时技术水平和社会条件的限制,没有确切的统计。这座碑恰恰记述的就是这次大地震给庙宇造成的损害,铁瓦寺虽然没有倒塌圮毁,但是殿顶及墙体严重开裂,以致不得不重修“治其缝,补其罅,瓦以合”。像这样直接记录自然灾害的碑,在北京地区尚属少见,值得有关部门注意。

出铁瓦寺,我们又在圣泉水池边流连许久,看着流淌的清泉我不禁在想:北京地区长期以来持续干旱,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永定河早已断流,著名的八大水院也大多干涸。就连大名鼎鼎的“燕京八景”之一、号称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垂虹”也名存实亡。独有京西的河北镇,龙泉、圣泉却奔涌如初,且水量可观,实属一大奇迹,宜珍宝之。

午餐在河北镇街上,回程依旧乘833路,发现在阎村换901路,一站直达六里桥北,待我进入家门,不过下午四点多钟,老妻问我:何归来之早也?我只是说:让你去,你不去,虽远,交通便捷,收获颇丰也。

京西有个河北镇,龙泉、圣泉名不虚

原圣泉庵大殿

京西有个河北镇,龙泉、圣泉名不虚

铁瓦寺

京西有个河北镇,龙泉、圣泉名不虚

北京地区难见的竹林

京西有个河北镇,龙泉、圣泉名不虚

竹径通铁瓦

京西有个河北镇,龙泉、圣泉名不虚

铁瓦禅林

京西有个河北镇,龙泉、圣泉名不虚

圣泉(北面即区政府:圣泉庵,铁瓦寺所在)

京西有个河北镇,龙泉、圣泉名不虚

殿顶铁瓦犹存

京西有个河北镇,龙泉、圣泉名不虚

《重修铁瓦殿记碑》(万古流芳碑)

京西有个河北镇,龙泉、圣泉名不虚

《清史稿》关于庚申岁地震记载

京西有个河北镇,龙泉、圣泉名不虚

1679年京师大地震图:可以看到房山一带地震烈度为六—七度(《中国历史地震图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