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名字中“尊”字到“仁”字的變化看日本天皇對於權力的追求

在東方有一群人,他們沒有戶口本,沒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沒有信用卡當然也沒有醫療保險,他們和家人聊天就彷彿穿越回了千年以前,他們沒有姓氏,卻喜歡給別人賜姓,雖然他們沒有作奸犯科,但是出門永遠有人監視,沒錯他們就是那個在動漫裡髮色多樣,經常被危機眷顧,少男少女們紛紛承擔起拯救世界命運的神奇國度——日本的皇族。

從名字中“尊”字到“仁”字的變化看日本天皇對於權力的追求

11區裡髮色多變,下巴當針用的少年少女們

日本皇室沒有姓氏可以說是天皇家眾多奇奇怪怪的知識點裡面最為人所熟知的常識了,考試自然不會考這種誰都會圈起來的知識點,那麼我們就來發散一下,你們知道歷代天皇的名字中哪個字用的最多嗎?

答案可以從即將參與今年春天全日本形象代言人更換儀式的兩位主角——天皇和皇太子的名字中得出,天皇的名是明仁,而皇太子的名是德仁,不言而喻,答案就是這個“仁”字了。

從名字中“尊”字到“仁”字的變化看日本天皇對於權力的追求

沒錯,就是它

第56代清和天皇是名字帶仁的首位日本君主,他的名字是惟仁,自他開始到現任的明仁天皇一共七十代,竟然有四十九位的名字中用了“仁”,更誇張的是從第100代後小松天皇至今,拋開幾位女帝,所有天皇名字中都有“仁”字,“仁”幾乎成了皇子上位的硬槓槓。如果大家熟讀晉江網文,就會發現一個名字對於主角的加成作用,畢竟當女主角在一個米其林三星用餐,酒紅色的飲料映襯出精緻的妝容時,一旁的侍者問道:“牛小姐,您的牛排要幾分熟?”就顯然不如“顧小姐,您的牛排要怎麼做?”更配這種瑪麗蘇劇情(純粹網絡小說語境下調侃,每個名字都是傳自父母,沒有優劣)。

從名字中“尊”字到“仁”字的變化看日本天皇對於權力的追求

日本天皇漫長的家族史中也有那麼幾位想做不一樣的花火,一共兩個字,一個字內定,發揮空間自然受限,要想個性解放自然要跳出仁的限制,讓我們來看看,他們是誰。

高倉天皇時期,平清盛依靠關西武士集團的力量成為了日本政權的操控者,他的女兒也憑藉著父親的權勢成為天皇正妻,所生長子就是後來的安德天皇言仁,可見仁字輩即位是被當時認同的潛規則,可惜後來源平相爭,平家後人不敵源賴朝、源義經兄弟,安德天皇跳海而死,皇位才歸屬了高倉的四子尊成,也就是歷史上的後鳥羽天皇,開啟了一小段日本皇家尊字輩歷史的源頭,後醍醐天皇的父親為了抬高公家勢力,特別尊崇後鳥羽天皇,這也表現在了後醍醐天皇的命名上,尊治的尊字正是對後鳥羽天皇的一種致敬。

從名字中“尊”字到“仁”字的變化看日本天皇對於權力的追求

源平合戰的局勢變化

作為日本南朝一脈的始祖,後醍醐自小成長在天皇親政的理念下,他對兒子的命名自然也沒有選擇有虛君含義的“仁”字,甚至南朝所有四代天皇都沒有一個用“仁”字命名。如果說“仁”字隱喻日本天皇虛君的本質,那麼後鳥羽、後醍醐名字中的“尊”字正是日本皇家渴望世俗權力的一種外在表現。

後醍醐作為日本歷史上少見的實君,又是怎麼促使日本走上了南北分裂的階段呢?

其實造成後醍醐獨特性的直接原因是一場清官難斷的天皇家務事所造成的,第88代後嵯峨天皇寵幼滅長,他首先將皇位讓給了長子久仁即後深草天皇,然而由於難以抑制心中對幼子偏愛,作為上皇的他又強令後深草天皇傳位給幼弟——恆仁也就是龜山天皇,這種全憑喜好的命令自然引發了後深草一派的不滿,就在鬧劇愈演愈烈,難以收場的時候,遠在關東的幕府拿出瞭解決方案,鎌倉的意見簡單直接,後深草系的持明院統,龜山系的大覺寺統,輪流執政,這就是文保和談所達成的兩統迭立。

從名字中“尊”字到“仁”字的變化看日本天皇對於權力的追求

幕府大本營鎌倉的位置

明眼人似乎一眼能看出兩統迭立在政治上操作的高難度性,兄終弟及,再歸於兄長一系的案例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你要說趙匡胤、趙光義故事,但我們看雖然宋高宗趙構傳位趙昚讓帝系回到了趙匡胤一脈,然而時隔近200年,皇統才發生轉移,顯然和兩統迭立搭不上關係。可恰恰是這樣難以操作的解決方案竟然維持了日本皇家百年的安寧,筆者認為,造成中日間不同的主要原因正是中國君主親政而日本君主無實權,沒有權利自然慾望相對也會低點。

一旦日本的虛君產生了對權力的渴望,那麼這種表面的平靜將會如同淺薄的窗戶紙一般,輕易的就被戳破。

大覺寺統的後醍醐天皇就是那個戳破窗戶紙的人,在位22年的他不但絲毫沒有讓位的打算,更遑論讓位給並非自己子嗣的持明院統後人。但是天皇任性,幕府作為兩統迭立規則的制定者卻絕不可能由著他胡鬧,為此鎌倉幕府向天皇進諫,要求他遵守兩統迭立的傳統。天皇與幕府之間的矛盾逐漸變得不可調和,倒幕的想法開始在後醍醐心中粗具雛形。

從名字中“尊”字到“仁”字的變化看日本天皇對於權力的追求

如果說兩統迭立造成的繼位危機是後醍醐親政的直接誘因,那麼鎌倉、室町過渡時期,大量有關朱熹盡忠君主,盡孝家人的思想開始傳入日本並形成對天皇幕府關係的新思考則是後醍醐渴望推翻幕府,實現天皇專制政治的根本原因。朱熹思想的根本內核就是忠孝,而忠孝的對象則必須是國家的真正王者,而非稱雄一時的霸主。在後醍醐心中,王者自然是自己,而霸者毫無疑問是遠在關東的幕府,不是君主的將軍卻統治者國家,幹著君主的事,這無疑是不合理的現狀,是大凶大惡,自然是需要剷除的對象。

可是天皇並無實權,手下除了一堆全部頭銜名字念出來足以讓人嗝屁的公卿以外也沒有任何可戰之兵,而對手偏偏又是武家人的領袖,真打起來就好比在某個MOBA遊戲裡對國內隊伍的形容,別的隊伍,看到高地就是看到了終點,中國的隊伍,看到高地那只是看到了遊戲的起點,中國隊的高地——難上!

從名字中“尊”字到“仁”字的變化看日本天皇對於權力的追求

不得不承認,這貨是佔據筆者最多時間的遊戲

所幸擊敗強大的往往是內部的矛盾,這個亙古不變的道理放在這裡也沒半點毛病。後醍醐天皇時代的幕府統治,矛盾不斷,尤其是武家後代無論男女,平分繼承家產這個看似絕對公平的制度也成了絕對不公平的存在。在封建時代,封臣接受封地,並根據封地大小承擔相應的責任與義務。而因為平分家產的規定存在,大封臣最終會演變成無數個小封臣,這些小封臣承擔的義務自然不能和大諸侯相比,受限於行政效率,在需要調度時,獲得的結果往往是不盡如人意的,這直接導致了幕府實力的弱化,對封臣的封賞自然也大大下降,試想一下你辛苦工作一年,發現除了獎狀錦旗啥也沒得到,自然也會試著打開智聯、獵聘、boss直聘等app看看外面的世界。

而後醍醐就是一個值得投靠的新老闆,他抓住了時代給他的機會,依靠武士內部的不滿,獲得了倒幕的軍事力量。足利尊氏、新田義貞這兩支倒幕的主力軍正是對鎌倉幕府極為不滿的將軍御家人。其中足利尊氏擊敗了鎌倉幕府在京都的總管六波羅探題,而新田義貞則進軍東國,拿下了幕府大本營鎌倉。

從名字中“尊”字到“仁”字的變化看日本天皇對於權力的追求

鎌倉也是灌籃高手故事的發生地,留存著青春記憶的電車路口

倒幕雖然成功了,但是作為打手的足利尊氏、新田義貞等武士代表和作為倒幕領袖的後醍醐天皇的利益點並不一致。渴望親政的後醍醐天皇在戰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治,無論是攝政、關白還是其他妨礙君主權力的機構一併被廢除,他渴望如中國一般壓制地方勢力、降低軍人參政實現中央君主集權,然而重文抑武的政治即使在中國也經歷了漫長的探索,依靠著健全的文官體制、人才選拔方法、地方監察制度、權力制衡手段,才最終形成了中央集權下的精英官僚治國,這些條件在日本顯然是並不具備的,後醍醐的改革就好比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完全沒有踐行的環境基礎。

從名字中“尊”字到“仁”字的變化看日本天皇對於權力的追求

而對於足利尊氏來說,他們參加倒幕並不是要終結幕府統治這一形式,而只是想借著推翻鎌倉幕府的統治,建立新的幕府,重新分配利益。在當時,地方的經濟、土地仍舊為武士階層所掌握,要他們無條件放棄牢牢握在手中的權力地位,做回源平之爭前對尸位素餐的公卿貴族搖尾乞憐的下人,就好比催著富堅義博去更新,誰理你啊。

從名字中“尊”字到“仁”字的變化看日本天皇對於權力的追求

有生之年系列

對此,後醍醐的做法是釜底抽薪,武士不是掌管地方土地嗎,那我可不承認,率土之濱莫非王土,所有土地的分配都需經過天皇首肯。一百多年前源賴朝通過武力獲得的土地所有權隨時可能喪失,足利尊氏作為武士的利益代言人開始和天皇爭取,他要的是武士在地方上的經濟特權,要的是重開幕府,自己成為將軍統治日本的權力。

為了制衡這個比自己小17歲的男人,後醍醐不僅賜名“尊”字以安其心,更將倒幕的另一武士領袖新田義貞作為自己的幫手來牽制他。在外掃除鎌倉殘餘勢力的足利尊氏卻沒有苦等天皇的任命,他自稱徵夷大將軍,依仗軍事天賦,輕易就征服了關東。面對平叛後聲望日隆的足利尊氏,後醍醐天皇再也沒有和平協調的資本,一場大戰在武家領袖足利尊氏以及天皇的幫手武士新田義貞打響。戰爭初期,足利尊氏屢戰屢勝,順利進軍到了京都附近,然而這場面對新田義貞、楠木正成的決戰他卻表現得極失水準,他先敗於京都郊外,再敗於兵庫,一直從瀨戶內海逃竄到了九州。

從名字中“尊”字到“仁”字的變化看日本天皇對於權力的追求

一敗再敗的足利尊氏認定自己軍略蓋世,失敗的原因無非是因為被後醍醐天皇宣佈為朝敵,師出無名。既然天皇不支持我,那我就找個支持我的天皇,本著這個態度,他找到了兩統迭立中另一統的光嚴上皇,當年後醍醐拒絕讓位,延續兩統迭立的傳統時,鎌倉幕府出兵干預,後醍醐出逃,新立的天皇就是光嚴。不過隨著後來足利、新田擊敗鎌倉幕府軍,後醍醐重登皇位,光嚴也就憋屈的被廢了。

滿腔怨恨的光嚴,一聽足利尊氏要幫他攻打老對手後醍醐,需要他的宣下證明自己官軍的身份,根本就顧不得正是尊氏將支持自己的鎌倉幕府所擊敗這一層關係,心急火燎的就出示了院宣。

從名字中“尊”字到“仁”字的變化看日本天皇對於權力的追求

足利尊氏和武士階層具有相同的利益訴求,因此他的政權本就有著強大的根基,一時的失敗並不能讓他一蹶不振。靠著巨大的號召力與官軍的身份,足利尊氏很快又率軍殺回了京都。比較鎌倉、室町、江戶三個幕府的開創者,足利尊氏無疑是其中最為公卿化的,室町幕府也是唯一一個大本營不在關東地區的政權,這裡面無疑有足利尊氏仍對皇家保有敬意、搖擺不定的因素。

而在他的京都攻略中,這一點也表現得極為明顯。不想長期出現一國兩君狀況的他向再次逃出京都的後醍醐發出了握手言和的信號——他表示只要後醍醐天皇承認光嚴天皇,後醍醐的子嗣就可以成為光嚴天皇的繼承人,兩統迭立的傳統可以繼續維持。對此,後醍醐天皇顯然是動心了,他用謊言支開了感到被背叛的新田義貞和皇太子恆良,自己則回到了京都。

從名字中“尊”字到“仁”字的變化看日本天皇對於權力的追求

漫改美化後的皇家打手後醍醐之子懷良親王

不過後醍醐沒想到的是,等待他的不是京都精緻的生活,而是花山院的軟禁。儘管足利尊氏限制了後醍醐的自由,但是他還是做到了他的承諾,後醍醐的皇子被立為光嚴天皇的皇太子,在這裡尊氏又表現出了他相比源賴朝,德川家康軟弱,缺乏政治魄力徹底壓制後醍醐勢力的一面。而對渴望權利的後醍醐來說,這種軟禁生活也並不是他想要的。業內有一句名言,女裝只有零次和無數次,後醍醐作為天皇家出走頻率最高的逃跑磚家自然也是皇室的女裝大佬,他再次通過已經爛熟於心的騙術,在交出一套假的三神器(日本皇室正統的象徵)後打扮成女性貴族逃出了京都。

1336年,帶著正版三神器的後醍醐天皇在京都的南方—吉野再次構建了政權,正式開啟了日本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

從名字中“尊”字到“仁”字的變化看日本天皇對於權力的追求

日本南北朝時期局勢圖

倒幕初期,與北畠親房、萬里小路宣房並稱三房智囊的吉田定房曾經勸誡後醍醐天皇,他說:“中國的君主的存續不講血統,而講有能有德者居之,而日本則以血脈作為必須的繼位依據,我們離庶務和民眾過於遙遠,幕府作為行政單位運營著國家,如今一旦要拋開擁有武士支持的幕府,君權至上,一旦失敗萬世一系的皇統就可能難以為繼。”這番話講明瞭日本的君主制度與中國甚至朝鮮的的王權有著顯而易見的不同,這既造成了天皇無權的現狀,但也為從未斷絕的皇統提供了存在的條件。

可惜深受君主親政觀念影響的後醍醐天皇並未採納這個意見,尊字輩的後醍醐無疑與他眾多的仁字輩家人擁有不同的型格,“尊”和“仁”所隱喻的不同一直持續到明治維新後明治、大正、昭和三個仁字輩君主參政為止 。後醍醐天皇無視社會環境基礎的冒進也讓日本進入了南北分裂的階段,日本天皇制在二戰以前最大的危機就出現在這個由他開啟的南北朝時期。

從名字中“尊”字到“仁”字的變化看日本天皇對於權力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