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療在治療癌症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放療在治療癌症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手術把腫瘤切除,

化療用藥物殺死癌細胞,

放療用放射線聚焦腫瘤組織殺死腫瘤。

前兩者大家都比較熟悉,但一提到放療,很多人想像更多的是放射線損傷,比如皮膚被烤焦、唾液腺受損、味覺和嗅覺改變……現代放療到底會怎樣?這篇文章將為您帶來重新認知!

放療在治癌中到底是什麼角色?

我們通常說的放療,是指通過不同設備讓放射線進入腫瘤組織從而殺傷腫瘤,主要包括內照射和外照射。通俗地講,就是放療醫生以射線作為武器,劃定準確的照射區域,像投放炸彈一樣分多次劑量把腫瘤“炸掉”。現在對放療比較有效的癌症有鼻咽癌、宮頸癌、前列腺癌及早期肺癌等。

放療已不是配角,有些癌症是可以根治的。以北京協和醫院為例,相對比較早期的宮頸癌病人治癒率可達到90%以上。

事實上,放療在很多腫瘤治療中早已不是配角,比如鼻咽癌首選就是做放射治療。鼻咽癌採用放療新技術以後,治癒率明顯提高了,五年治癒率可以達到80%~90%,治癒率提高的同時各種放療副作用也在減輕。

再舉個例子,放療在姑息治療中也有很好的作用,比如可以緩解癌痛,尤其是骨轉移後經過放療80%以上疼痛都可以緩解,患者生活質量就提高了,也為下一步治療提供更多的機會。

放療是怎麼做的?

很多人好奇放療是怎麼做的,它的過程大約分為三大步:

第一步,評估是否適合做放療

患者來到專科醫院或者綜合醫院的放療科,醫生根據患者病灶情況、治癒效果如何、副作用能否承受等做一個綜合評定,然後給患者提出放療建議。符合放療指徵的患者,開始安排放射治療。

需要醫生給出處方、物理師設計治療計劃,整個方案大概需要十天左右時間。醫生會藉助CT的圖像勾畫出腫瘤的照射靶區,並詳細標記出腫瘤區域、保護正常組織區域以及建議的放療劑量,放射治療是團隊協作的過程。

在設計好治療方案後,物理師的責任就是用電腦特殊軟件做治療計劃,以實現醫生的放療方案,比如照射方向、怎麼照更合適、劑量具體給多少等,之後還要再和醫生溝通設計出的治療計劃是否合理,儘量把誤差減到最小。

通知患者前來治療。患者躺在放療治療床上,應聽從技師安排,一般每次治療從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不等,這取決於病種及醫院的放療設備。在治療過程中不可擅自亂動。如果有不適感,可以通過監控設備及手勢示意和召喚治療控制室的技術員,千萬不要自行改變體位。因為,姿勢改變也許會造成射線照在正常組織上,引起不必要的傷害。

常規放療一般是每週5次,總療程5~7周,做完一個療程後,還要堅持到醫院複查。複查的時間可以在治療後3~6個月,有些情況可按醫生要求在治療後1個月複查,以後每半年或1年複查一次。

放療在治療癌症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約70%的惡性腫瘤患者,在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都需放療。對於一個具體的患者來說,是否採用放療應該按照腫瘤的規範化治療原則,根據腫瘤的類型、發展期別以及患者的身體狀況等而定。

常見腫瘤,如腦膠質瘤、鼻咽癌及其它頭頸部腫瘤、肺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肝癌、膽囊癌、直腸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宮頸癌、淋巴瘤、轉移性腫瘤以及晚期腫瘤止痛及解除梗阻等視病情均可能有放療指徵,具體情況請諮詢腫瘤放射治療科醫生。

以早期肺癌為例,通過圖像引導加上體部立體定向治療(SBRT),基本上可以達到和手術切除效果相似 的結果。尤其適用於年老體弱、合併症較多或者自身不願意做手術的患者。

擔心放療後副作用?

放療的副作用取決於病種及醫院的放療設備,目前醫院經常用的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可以緊緊包著腫瘤區域治療,周邊的器官損傷非常小。即便出現放療的副作用也是比較輕微的,通過適當的處理及隨著放療的結束,這些不良反應通常都可以得到控制和緩解。

比如,在放療數次以後,患者可能會出現放療照射區域皮膚髮紅,類似於太陽曬傷,會感覺皮膚有些乾燥,甚至瘙癢,一些患者會出現脫皮等。但是如果發生皮膚脫皮伴有滲液,就需要暫停放療。

接受胃或者腹部放療的病人可能會出現厭食、噁心、腹瀉等消化道症狀。

放療期間,一些病人還會出現味覺和嗅覺的改變,但在放療結束後,病人基本可以恢復。

因頭頸部腫瘤接受放療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口乾、口咽疼痛、黏膜潰瘍等,多飲水或果汁及保持口腔清潔通常可能會幫助改善症狀。

放療後,建議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水果、穀物類、蛋類及牛奶這些有營養的物質都可以吃。營養跟得上,免疫力才能提高,這對於放射線造成正常細胞的傷害也能有緩解作用。

所以說,現在的放療技術早已發展到跟著腫瘤跑,而不會對周邊的組織和器官造成太大的傷害,不應談虎色變。當醫生建議您做放療時,別再固執地搖頭認為放療不安全而拒絕這一有效的治療手段。

放療在治療癌症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本文由深圳市醫諾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整理發表,醫諾是國內最大的腫瘤診療信息化方案提供商,也是腫瘤臨床醫療移動服務的開拓者與領導者。

醫諾通過技術手段把醫院腫瘤臨床醫療服務延展到診前預防、診中治療以及診後康復與二次診療等全生命週期的服務上,致力於提高診療水平與效率並極大降低社會醫療成本,提升腫瘤患者的治療質量,創建國內腫瘤醫療信息化生態的新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