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時候,我勸你別那麼勤學好問,精益求精

為什麼有時候,我勸你別那麼勤學好問,精益求精


1

“勤學好問”坑別人?

一大早,就看到有人微信給我發消息,問了我某件事相關的幾個問題。

我已經記不清這是這段時間以來,她第幾次“請教”我有關的問題了。

之前我都一一認真回答,但這一次,我已經不想回答了。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是個非常“勤學好問”的女孩子。

在此之前,她曾問過我很多問題,有關讀書的,有關寫作的,有關開辦線下親子活動的……

一開始我覺得,勤學好問是好事,人家既然問到你了,自己恰好也知道一些,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但問題是,她問過我那麼多問題,有些甚至問過好幾遍,我也耗費了很多時間來回答那些問題,可她從來沒有任何行動!從來沒有!

既然如此,你為什麼要一次次地問我那麼多問題,浪費我那麼些時間?

同樣的人,我還遇到過一個。就某個東西有關的問題,反覆問過我好幾遍。甚至有些問過的,還要再問。

並且,問問題時十萬火急,感覺是急著做事要用到,過後卻從未見她有任何行動。

下一次,又來問。沒辦法,只好拉黑了。

坦白說,大部分人還是願意幫助別人的。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如果能幫別人解決一點小問題,還是挺開心的。

但有些人浪費了你好些時間,卻從未行動。看起來他們問你問題,就像只是為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或者閒得無聊打發時間。

會讓人覺得自己的誠意、時間、精力都被狗吃了。這就很讓人惱火了。

為什麼有時候,我勸你別那麼勤學好問,精益求精

2

“精益求精”坑自己?

我有一個朋友,做了一個產品,打磨了有五六年了。在她開始做的時候,就有人建議她要把宣傳同步跟上。

她當時卻說,因為她做得還不足夠好,所以不會做什麼宣傳。等到她的東西足夠好時,再拿出去示人。

言下之意,要精益求精,要有一鳴驚人的效果。否則她不會做。

好幾年過去了,朋友做的東西得到了很多業內行家的認可和稱讚。

然而,幾年前那個行業是一片藍海,到處是都機會,很多不如她的人都收穫滿滿。

幾年後卻是一片紅海,競爭激烈。即便你的東西做到頂尖,也很難出頭。

她精益求精沒錯,可到底是哪裡出錯了呢?

“精益求精”這個詞,從前是被極力推崇的。

這個成語百度給出的釋義是:比喻已經很好了,還要求更好。乍一看,沒毛病,高標準嚴要求,這有什麼不好呢?

不過有些事,理論上是沒問題的,但在實踐中可能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還有個熟人攝影水平很高,很多人建議他開線上課程。他卻說:自己只會拍照,但講課是另外一回事,他要仔細研究打磨之後,才能開始做。

然而,有的人只跟他學了小半年的攝影,就馬上開了線上課程。教零基礎的人一些攝影小技巧,並且課程還頗受好評。

那位熟人想不通,怎麼才學了一點皮毛,就敢出去教人了?

他自己有十幾年的攝影經驗,覺得不把東西打磨得十全十美,是不能拿出去見人的。那些人怎麼敢?更令人想不通的是,怎麼還有人買賬?

可他不知道的是,他那個學生,在一邊學攝影一邊開課的過程中,能更迅速地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別人的需求,更能針對性地提高自己,並且得到更多機會。

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節奏快。什麼都快,有好些東西,你剛適應了這個,新一波的已經襲來並迅速替代了舊的。

當你在細節之處不斷糾結時,別人已經大步向前了。

這兩年有很多人都喜歡說:完成比完美重要。我很認同這句話。

一邊行動一邊發現不足,尋求進步,在這個時代,遠比等到所有條件成熟,趨於完美時再開始行動要好。

為什麼有時候,我勸你別那麼勤學好問,精益求精

3

“勤學好問”、“精益求精”都是傳統意義上的褒義詞,但是在現在,很多時候卻要換個角度來看。

就像“勤學好問”,如果你不打算行動的話,還是不要常常以勤學好問的姿態,去浪費別人的時間!

學生時代做出勤學好問的姿態,好多工夫花在嘴皮子上,或許會得到老師的表揚。但在成年人的世界裡,還是好自為之。

還有精益求精,這絕對是個好詞。可是,一定要用對地方。

畢竟,到底何謂十全十美?很多時候只是個人感覺。如果只追求個人感覺,而枉顧周圍的環境變化,最終只能錯失良機。

還有人熱衷於追求細節上的完美,在細微之處耗費了大量時間,卻忘記了大局。就難免因小失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