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三分鐘,親子關係大升級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父母,就有一千種育兒方法。但是為人父母,育兒的核心目標卻是一致的,就像斯賓塞·約翰遜在《孩子,你為什麼不聽話》裡提到的:建立孩子的自信和自律。斯賓塞·約翰遜提出通過

一分鐘批評、一分鐘稱讚、一分鐘目標的育兒方式,讓親子溝通變得簡單又有效。

斯賓塞·約翰遜博士,非常擅長通過簡單易懂的故事,講述人生的智慧。他還寫了暢銷書《誰動了我的奶酪》《禮物》等等。

只要三分鐘,親子關係大升級


一分鐘批評

沒有人喜歡批評,在盧丹丹的《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中寫過:打擊與批評只會讓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如何承受與逃避懲罰和責難上去。

斯賓塞·約翰遜在《孩子,你為什麼不聽話》中說:孩子和大人一樣,如果被人指責,就會把批評與自身的價值等同起來,從而產生牴觸情緒。

只要三分鐘,親子關係大升級

批評是為了指出孩子的錯誤,而不是打擊孩子。斯賓塞·約翰遜指出,在批評的時候,要把對孩子的愛和自己生氣的感受,都表達出來。

一分鐘批評要做到:

只要三分鐘,親子關係大升級

提前告訴孩子,當他們做錯事情的時候,我們會批評他們的行為,也希望他們用這種方式來對待我們。批評的前30秒,在發現事情之後,立刻指出他們具體做錯了什麼,同時也告訴孩子,這種行為帶給我們什麼感受,說完就沉默幾秒,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感受。

批評的後30秒,很重要的一點,要告訴孩子,他們錯的是行為,但他們還是好孩子。說完之後,除了言語,最好能加上肢體語言,來表達對孩子的愛。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沒和大人說,就跑到別人家裡玩了很久才回來,而這中間,大人出去找不到,很著急。等孩子回來之後,家長很生氣,可以對孩子說:你去哪裡玩了,沒有提前和我說一下,我很擔心你。說完,就看著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擔心。再接著說:你這樣做不對,但你還是好孩子,我愛你。說完,就拍拍孩子,最好能擁抱一下。也許我們不習慣說“我愛你”這句話,但肢體語言的表達一定要加上。

批評之後,這件事就翻篇了,父母要做到不重提。批評時,很重要的一句話是:你的這個行為是不好的,但你仍然是個好孩子。換句話說,就是對事不對人,盧丹丹在《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中提到過:面對孩子的錯誤,家長不要輕易地爆發,而是冷靜之後告訴自己:他只是犯了一個錯,他本身並不是個錯誤。同樣的,在佐佐木正美 / 若松亞紀的《孩子應該這樣教》中,這樣寫道:傳達給孩子這樣的信息————

這件事沒有做對,不是你的人格問題。

但是,對事不對人,要明確表達出來。因為孩子並不瞭解,你說的到底是事實,還是對他這個人,他只會記住批評帶來的感受,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低價值感,所以,加上這句“你仍然是個好孩子!”,就變得很有必要。


一分鐘稱讚

每個人都需要讚美,尤其是孩子,正確的讚美對於孩子來說,就像植物需要水。

只要三分鐘,親子關係大升級

有時候,讚美會給一個人,帶來一生的影響。斯賓塞·約翰遜在《孩子,你為什麼不聽話》中分享過“0失手”的故事:一位父親教孩子打保齡球,在球可能滾到的地方,都擺滿了球瓶。這讓孩子在練習的過程中,一次都沒有失手過。他長大成了一名出色的保齡球運動員,說起這段經歷,他很感謝父親。父母的肯定,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信。

一分鐘稱讚:

只要三分鐘,親子關係大升級

和一分鐘批評一樣,運用一分鐘稱讚時,父母也要提前和孩子說好,當發現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我們會肯定他們的行為。當然,不是停留在“你真棒”“你真了不起”,這樣空洞的讚美上。而是對他們的具體行為表示肯定,比如看到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幫忙擺碗筷。我們就要主動說:我看到你幫忙擺碗筷,謝謝你。說完,沉默幾秒,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感謝,接著用言語和肢體語言,表達“我愛你”。

為人父母,我們總是等到孩子有很大的進步,才會去表揚、去肯定。在佐佐木正美/若松亞紀的《孩子應該這樣教》中寫道:認可”不需要“成果”,孩子感受到有人關注、關心自己,心裡也很高興。

每個人都希望被人關注,尤其是孩子,對於父母的關注,需求更深。父母要帶著放大鏡,去尋找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斯賓塞·約翰遜在《孩子,你為什麼不聽話》中說:被愛和感覺被愛之間,有很大的差別。父母要把對孩子的愛,明確表達出來,這是一分鐘批評和一分鐘稱讚,相同的地方。盧丹丹在《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說過:

當孩子感覺不到愛時,他的精力就集中在尋求愛和關注這件事上。

而表達愛的方式,除了在言語上,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還有就是擁抱。今天,你擁抱孩子了嗎?


一分鐘目標

目標指導行為,有了目標,行動會更明確。一分鐘目標,要做到三點:自己的目標,具體,重溫。

只要三分鐘,親子關係大升級

一定要是孩子自己的目標,而不是家長的目標。為什麼那麼多孩子去上課外培訓班的時候,掛著悶悶不樂的表情?為什麼那麼多孩子,不再學習樂器之後,很多都不願意再觸碰?那是因為,想讓孩子提高學習的是父母,想讓孩子各種考級的是父母。如果換一種驅動力,孩子是因為自身想提高學習成績,而去補習;因為真正熱愛音樂,想通過考級,證明自己學習的成果。相信去補習班的孩子,臉上掛著的會是笑容;去考級的孩子,眼光神態都會不一樣。

佐佐木正美/若松亞紀在《孩子應該這樣教》指出:家長應該反省自己的行為,“我希望你成為這樣的孩子”的這種心情只是家長滿足自己願望的自私心理,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

讓孩子根據實際情況,自己制定出具體的目標。舉個例子,孩子想要養成按時睡覺的習慣,今天是2018.12.27,他可以在紙上這樣寫:我想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在2019.1.6日我會養成每晚按時睡覺的好習慣。

制定目標之後,還要時常重溫,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牢記目標,經常回顧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制定的目標。

只要三分鐘,親子關係大升級


一分鐘批評、一分鐘稱讚、一分鐘目標,具體做起來的時候,當然不止一分鐘,《孩子,你為什麼不聽話》中斯賓塞·約翰遜提供的是一種育兒的思路:批評對事不對人,主動發現孩子好的表現,及時肯定,制定目標,時常重溫。當孩子的自信與自律培養起來之後,育兒也會變得輕鬆,畢竟孩子的人生路上,父母更多的作用是陪伴和引導,以後的路,需要孩子自己走。

只要三分鐘,親子關係大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