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做了兩次基因檢測,結果卻都不一樣,為啥?專家迴應了

從2015年始,基因檢測技術被列入“新型健康技術惠民工程”,而基因產業也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眾多從事基因檢測相關業務的企業和機構亦如雨後春筍般扎堆湧現。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數據顯示,我國基因檢測行業的融資規模增速遠高於同期全球基因檢測的融資規模。也可以說,基因檢測正在成為或已然成為了新的“風口”。

網友:做了兩次基因檢測,結果卻都不一樣,為啥?專家回應了

不過,長期以來,消費級基因檢測在我國的發展一直都深受詬病。例如,對於個性天賦的檢測,就被新華網批評為“高科技算命”,人民日報更發出“消費級基因檢測可以信任嗎?”的疑問。

而據我國基因檢測行業鰲頭級企業中康耀騰專家分析,之所以消費級基因檢測深受詬病,其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消費級基因檢測並沒有權威機構可為之背書,也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另外,消費級基因檢測還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和監管滯後等諸多問題,以至消費級和醫療級基因檢測區分不明朗,為部分並沒有“資質”的企業“亂入”滋生了土壤。而往往消費者對於消費級基因檢測的認知卻是屬於“醫療”犯愁的,當拿到沒有統一標準的檢測結果時,往往也就會出現“嚴重的心理落差”,甚至最終把一切“罪責”都“歸功”於消費級基因檢測。

網友:做了兩次基因檢測,結果卻都不一樣,為啥?專家回應了

所以,綜合來看,我國對於基因檢測的政策細則與法律法規仍然有待完善,消費者對基因檢測的認知仍有待提高。

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正確區分醫療級基因檢測和消費級基因檢測呢?

專家告訴我們,從基因檢測的應用場景來分析,醫療級基因檢測一般包括生殖健康、遺傳疾病篩查、腫瘤診斷及治療、微生物檢測、藥物研發等領域;而消費級基因檢測除了在一定程度上用於泛醫療領域的藥物反應檢測、遺傳病風險和疾病易感基因檢測等場景外,還開發了更具消費和趣味屬性的祖源分析、運動等潛能水平、酒精代謝等體質特點等市場。

網友:做了兩次基因檢測,結果卻都不一樣,為啥?專家回應了

看到這裡,我們還是不難發現,似乎消費級極易檢測除了微生物檢測和藥物研發這兩項沒有包括,其他的幾乎就和醫療級基因檢測一樣啊。其實正確區分二者,我們只要記住以下這兩點就足夠了!

1、醫療級基因檢測可以用作醫療診斷篩查,可成為醫生的參考,甚至診斷。而消費級基因檢測則不具備這些功能,它只能幫助我們發現自身風險,可以用於指導我們進行健康管理,用於更有針對性的改善我們的飲食生活等習慣等,為我們規避高風險提供幫助,但高風險並不代表就一定會發生,更不能證明已經發生,不具備醫療級篩查和診斷功能。

2、醫療級必須要有“行醫資格”,和“沒有職業資格證不能行醫”的道理一樣,這也是醫療級基因檢測可以成為精準醫療基石的主要原因。而截止日前,在我國,消費級基因檢測有很多都是不具備這種嚴格“資質”的。

所以,單就從這兩點來說,醫療級基因檢測和消費級基因檢測還是很好區別的。(都已經看到這裡了,點個贊、關注一下再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