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戰爭之五十:把英烈們送回家鄉

這一天,杭州註定成為哭城。

1985年6月27日9時44分,在一片低沉莊重的哀樂聲中,杭州火車站迎來了裝載一師參戰烈士骨灰的列車。

蒼天似乎有靈,暴熱的天氣突然下起了中雨。南京軍區和一軍首長,浙江省和杭州市黨政軍領導,以及得知消息的市民,紛紛冒雨趕來迎接英烈們的到來。

親歷戰爭之五十:把英烈們送回家鄉

迎接骨灰儀式10時30分在艮山門車站9號貨運站臺舉行。伴隨著哀樂,一師副政委姜海春代表全師官兵致詞,省政府領導講話,部隊基層指揮員代表發言,軍隊和地方四大班子以及市民代表分別向烈士敬獻花圈……儀式自始至終,老天都和在場的人們一起哭泣。

迎接骨灰儀式一結束,天也放晴了。

隨後,護送烈士骨灰的靈車車隊離開艮山門車站,往一師部隊駐地留下鎮駛去。這是一支龐大的車隊,共有110多輛車,長達數公里,堪稱杭州歷史上第一:車隊最前面是護送開道的數輛警車和摩托車,接著是哀樂車、花圈車,最後是數10臺每車都有4名全副武裝士兵護衛、軍旗覆蓋骨灰的靈車——那可是17歲至35歲平均年齡只有22歲,半年前甚至100天前還活蹦亂跳的生命啊。

車隊以每小時5公里的速度緩緩通過杭州市區,街道兩邊全是黑壓壓的前來祭送烈士英靈的百姓。他們默默地站立在路邊,向著慢慢移動的靈車淚流滿面。杭州電視臺當天的報道稱,自發前來參加護送烈士骨灰的市民有20多萬人。整個杭州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除了長長的靈車,街道上幾乎沒有任何車輛行駛,即使是公交車、出租車、三輪車,也都自發地停靠在路邊,等待靈車通過。

親歷戰爭之五十:把英烈們送回家鄉

當靈車車隊行駛到天目山路杭州大學門口時,坐在拉花圈的大轎車中的韓亞青,突然聽到一片哭聲,他拉開遮窗的黑紗,看到成千上萬的杭大、浙大學生哭著跟車送行,尤其是女學生哭得更加厲害,整個車隊幾乎停行。

學生的哭聲引起了前來送行的市民共鳴,大街上響起了一片驚天地泣鬼神的哭聲!護送烈士骨灰的戰士也在這種悲傷無比的氣氛中,嚎啕大哭起來!

一師在雲南老山打了勝仗,杭州的百姓早就從市裡去前線慰問的人員那裡獲悉。然而,首次迎接的卻是這麼多的骨灰盒,的確讓大家震撼,也由此聯想到戰場的腥風血雨……可以說,這是一場生動感人的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

其實,舉行迎接烈士骨灰儀式,只是一軍輪戰部隊做好烈士善後工作的一個縮影。

親歷戰爭之五十:把英烈們送回家鄉

從我平時接觸掌握的情況看,一師從成立烈士火化組以來,就把做好烈士善後工作作為戰後穩定部隊的重要內容,師團兩級都在最短時間內成立了烈士工作領導小組。師裡由政委李繼松掛帥,副師長劉廣平、副政委梅松林主管,司政後三大機關副職首長參加,組織、幹部、軍務、軍需、財務、管理部門各抽調一二人具體負責業務保障。師團還成立了烈士工作辦公室,負責接待地方政府和烈士家屬,指導連隊做好烈士善後和家屬工作。烈士較多的營連也相應成立了烈士工作小組,由營副教導員和連副指導員負責。

部隊下陣地休整時,一師就舉辦了150人參加的烈士善後工作集訓班,讓大家學習熟悉烈士生前事蹟和各種政策規定。5月底,師裡把這些同志劃分成若干小組,分赴有關縣市,到烈士家裡走訪、慰問。同時,各團派出一二人回營區佈置靈堂和準備追悼會,使部隊返回後能馬上開展工作。韓亞青是師機關第一批迴杭打前站的人員。

在老山輪戰一年,一軍部隊共犧牲官兵397人,其中,幹部25人,戰士372人,烈士分佈在黑龍江、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山東、甘肅、四川、浙江、江蘇、安徽、福建、上海等14個省(市)132個縣(市、區)。

親歷戰爭之五十:把英烈們送回家鄉

部隊歸建之後,各級對對烈士善後工作更加重視,特別是擔負作戰主攻方向、烈士較多的一師,專門召開了由師黨委常委參加的接待工作、善後工作和安置工作會議,並同時成立了3個小組,責任到人:一是由司令部馬副參謀長為組長,軍務科葉參謀、幹部科夏幹事、組織科韓幹事和衛生科喬助理員為成員的烈士傷員善後工作組(夏幹事和韓幹事負責烈士、葉參謀和喬助理負責傷員);二是由政治部袁副主任為組長,宣傳科彭科長、群聯科謝科長為成員的秘書接待組;三是由後勤部姜副部長為組長,軍務科、財務科和管理科為成員的後勤保障組。李繼松政委、劉廣平副師長、梅松林副政委還就做好相關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

在實際工作中,一師一方面熱情耐心細緻地做好接待工作。部隊返回杭州不到一個月,先後有120戶烈屬來隊。對每戶烈屬的到來,師均要求團、營、連三級及時慰問,介紹情況,精神上勸導安慰,生活上體貼照顧,確保烈屬在隊期間都有人陪同照顧,想方設法讓他們吃好住好,不要過度悲傷。對烈屬們反映的問題,能解決的當場解決,政策不允許的耐心解釋,並及時上報情況。對地方民政部門來人,師團領導擠空陪同座談,親自安排食宿、安排車輛,並派專人陪其到連隊座談,儘可能滿足他們的要求。

親歷戰爭之五十:把英烈們送回家鄉

至於烈屬們提出的家庭經濟困難、子女就業、工作調動等問題,師團採取積極商請地方民政部門和其他部門共同協商的辦法給予解決,對個別家屬反映的家庭困難,部隊也適當進行了救濟。烈士家屬來隊的差旅費,輪戰期間昆明軍區規定每戶可來4人,路費實報實銷。後來南京軍區規定每戶只准報3人,而且總經費不得超過150元,缺口比較大。實際上大多烈士家屬來隊都超過3人,有的一家就來了八九個人。有的連隊家底薄,為安慰烈屬,消化矛盾,無奈只好先把幹部的工資和戰士的津貼墊上……地方政府領導,特別烈士家屬離開營區時,對部隊所做的工作比較滿意。

另一方面,一師積極主動地與地方政府聯繫,並配合他們做好烈士親屬的工作。根據烈士數量多、分佈面積廣、地區條件差異大、親屬要求高的特點,一師派出多個工作小組,到地方走訪慰問做工作。各地黨委政府對做好烈士工作非常重視,不少地方都成立了烈士工作小組,主要領導親自牽頭,聽取彙報,看望慰問,民政部門具體負責,其他部門積極配合,落實相關政策;報刊、電視、電臺加大宣傳力度,使烈士名字和事蹟家喻戶曉。如,江蘇省六合縣委提出在全縣開展“為戰爭、為烈士、為國防、為優撫對象服務”的4服務活動,動員學校、機關和各類企業人員,主動為烈士家屬辦好事、做實事,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上海青浦縣為一等功臣王春龍烈士家裡安排了4個招工指標,得知他家住房緊張,政府又專門為他們蓋了新房。江蘇省溧水縣趙露露烈士的姐姐被安排到公社婦聯工作,妹妹高考複習期間,縣裡專門指派一名教師幫其輔導;為解決家庭人手少,烈士父母無人照料的問題,地方有關部門想方設法把其在外地工作的子女調到身邊;有的縣還給年老多病的烈屬實行公費醫療……

親歷戰爭之五十:把英烈們送回家鄉

由於軍地雙方高度重視,密切配合,政策措施到位,社會輿論引導有力,從而使烈屬的思想問題和實際困難得到較好解決,烈屬們感動地流下了眼淚。他們說,我們沒想到的,地方政府為我們解決了,我們沒什麼好說的,只有一個心眼,為國家多做貢獻。有20多位烈屬還主動替兒子、替弟弟繳納黨費,最多的替烈士繳到70歲。烈屬到部隊的人員也比原計劃減少了三分之二。不少烈士父母對走訪的部隊官兵說:“地方領導這樣關心我們,你們工作又做得這麼細緻,我們沒有理由再去部隊打擾你們了。”

除少數縣、市沒有烈士陵園一時難以移交外,其他烈士骨灰均安葬(放)在當地革命烈士陵園,供親人和群眾祭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