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不知道,张仲景对后人的影响这么大!

如果您还没关注我,请点击关注!小驴Tommy是一名历史初级爱好者,坚持原创,坚持每天更新,为您挖掘历史上有趣有意义的故事!本篇全文共

1675 字,阅读需 4 分钟。

咱们的老祖宗张仲景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当之无愧是医学界的巨星啊!其实他不仅在国内名气响亮,他的影响力早已超出国界,他著述的《伤寒杂病论》流传海外被翻译了三四百种之多!对整个东南亚诸国医学界的影响都很大,特别是隔壁的日本,直到今天,日本医生们还喜欢用张仲景药方看病医人。小编写这篇稿子也是对他老人家充满了膜拜之心啊,咱们今天就来分享两个关于“医圣”张仲景的小故事。

不看不知道,张仲景对后人的影响这么大!

张仲景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接连发生,广大人民群众饱受战争之苦,不仅如此,当时的疫病肆虐,医疗水平有限,导致很多人死于非命。张仲景虽然自幼家庭条件优越,但也是从小目睹这些惨状,所以就下定决心学习医道,完成自己的理想救世济人!十岁那年拜了张伯祖为师,正式开启了从医之道,因为张仲景天资聪慧而且勤奋好学,张伯祖很欣赏他,就毫无保留的传授了他毕生的理论知识与行医经验,这番下去没过几年张仲景就已经成为了当地(今河南邓州,小编的河南老乡)小有名气的医生。

不看不知道,张仲景对后人的影响这么大!

因为张仲景性情忠厚为人朴实,在乡里乡亲中名望很高,被州郡推举做了“孝廉”,建安年间被朝廷指派到长沙做太守。可是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面对民不聊生的疾苦大众这些当官之人又无能为力,所以张仲景的这个太守职位,确实是不乐意做。到了长沙以后,张仲景还是潜心研究医术,并用医术服务百姓。他命令衙役张贴告示,每逢初一和十五,但凡有病者都可以来公堂之上免费寻医问诊,长沙当地的老百姓们无不感恩涕零!很快啊,衙役的门口每到这两天门口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张仲景经常是忙起来水也不喝饭也不吃,有些外地人听说了张仲景的医德,不怕路途遥远,也是登门就诊。这些事流传千年以后,慢慢就演化成了现代医院必不可少的环节“门诊”!而每逢初一十五张仲景端坐公堂之上,静候上门患者的这一光辉形象,也被人亲切地称为“坐堂医生”!您看,这就是“门诊”和“坐堂医生”两个词语的历史来源!

不看不知道,张仲景对后人的影响这么大!

虽然张仲景的医术高明,但是有些病他也束手无策,比如因为战争导致的灾祸之一瘟疫,那种烈性的高传染性疾病,致死率非常高。别说平头百姓啊,连达官贵族也难逃其魔爪,有史料记载,文化界的翘楚建安七子中有四个人都是死于瘟疫,而张仲景本人的家属也因为瘟疫死亡大半。面对这样的情形,当时的社会上有很多唯利是图的庸医,见病开药唯利是图,对自己的医治行为特别不负责任,张仲景看到这一幕,内心是非常的凄凉和悲叹,下定决心要撰写一部真真正正可以济世救人的医学书籍,这就是后来的《伤寒杂病论》,从这部著作的序篇,就可以看到张仲景对当时医生的抨击和对当时医学界风气的悲叹。

不看不知道,张仲景对后人的影响这么大!

“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你们这些人啊,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富贵攀炎附势,光想着赚钱中饱私囊,致力于追求名利双收;把身外之物看得比什么都重,反而把医病养生看得很轻。虽然外表富丽堂皇了,但你只会越来越憔悴!从这里看出来啊,张仲景真实当时医学界的一股清流啊!

不看不知道,张仲景对后人的影响这么大!

张仲景在长沙做了很多年的官,到了晚年才告老还乡,退休那年正赶上冬天,那年的冬天是特别的冷,加上之前有战争肆虐, 导致了很多人无家可归,路边到处都有挨饿受冻而死的人;张仲景看到很多即便活着的人也是衣不蔽体,如此寒冷的冬天让张仲景心生哀怜。回到家后,张仲景仍然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于是自己在家潜心研究,最终研制了一种可以抵御饥寒的食疗中药药方,这就是“祛寒娇耳汤”;研发好了以后,张仲景第一时间叫徒弟舍药治病,他的徒弟冬至那天在南阳东关的空地上支起来一口大锅,把一些羊肉和驱寒的药品一起放到锅里煮,只要有穷人来讨药,马上就给这些穷人盛上一碗,这些穷人喝了以后果然浑身发热,两耳生暖,再也没有因为天冷把人冻死的情况发生了。这些受尽苦难的人为了纪念张仲景,每年到了冬至这天就煮“娇耳”,这就是“饺子”的前身啊,冬至煮饺子这个风俗习惯逐渐就演变成了一种风俗,到现在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可见早在千年以前的张仲景,无意之间做了件好事,竟然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今天每个人的饮食习惯,不得不佩服张老先生为祖国做出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