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壯民族之服飾與飲食篇

壯族是中華56枝民族花當中是別具一格、多姿多彩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壯民族的前世今生吧。

中華·壯民族之服飾與飲食篇

廣西壯族圖騰,銅鼓

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當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佈,主要聚居在南方,範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灣。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佈區。除外,少數分佈在廣東、湖南、貴州、四川、雲南等省。

中華·壯民族之服飾與飲食篇

壯族圖騰——繡球

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建國後經民族識別,統一稱為僮(zhuang)族。1965年,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提議,將宋代以來文獻記載的僮族改稱壯族。

中華·壯民族之服飾與飲食篇

壯文

中國學者將壯語歸類為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部分外國學者根據壯語同源詞的情況,將壯語劃入澳泰語系。壯語與同語支的泰國語、老撾語、傣語相似程度較高。

中華·壯民族之服飾與飲食篇

壯族“三月三”歌圩

壯族服飾:

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繡,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豔麗著稱,還有風格別緻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在服飾上,壯族男子與漢族無多大區別,女子則多姿多彩,特別喜歡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絲線繡上花紋、人物、鳥獸、花卉等色彩斑斕的圖案。其服飾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壯人花衣短裙,男子著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後兩幅掩不及膝,婦女也著黎桶,下圍花幔。

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的融合交流的密切發展,壯族的傳統服飾除了在特定的節慶出現外,似乎慢慢的淡出了壯民的視野,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時尚的大眾化時裝。

中華·壯民族之服飾與飲食篇

壯族“三月份”節慶表演

壯族飲食:

壯族的飲食,在種植稻米的地區,喜食大米飯、大米粥,喜歡用糯米制成各種粽子、餈粑、糕餅等食品,愛食酸品。在山區則以玉米、小米、薯類為主食。壯族對禽畜肉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區卻酷愛吃狗肉。

中華·壯民族之服飾與飲食篇

酸食(酸嘢)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乾飯,菜餚也較為豐富。壯族男子喜歡飲酒,並以酒招待客人。熱情好客,是壯族人民的良好品質。

中華·壯民族之服飾與飲食篇

五色糯米飯(烏飯)

其中,壯族地區傳統風味小吃——五色糯米飯(烏飯),是因呈黑、紅、黃、白、紫5種色彩而得名。每逢農曆三月三、清明、四月八、牛王節、端午節等民間傳統節日,就是五色糯米飯登場之時。竹筒飯則是流行於壯族山區的民間野炊食品。

中華·壯民族之服飾與飲食篇

竹筒飯

此外,有趣的是,除夕之夜,全家人吃完團圓飯後,壯族人民便將年初一全天吃的飯煮熟,將雞、鴨、魚、豬肉、蔬菜 等弄好,留到次日吃,俗稱“壓年飯”,以此來預示來年五穀豐登,年年有餘。

中華·壯民族之服飾與飲食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