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務平臺“一哥”爭奪戰:貓眼上市前夜收購 淘票票十億擴增

票务平台“一哥”争夺战:猫眼上市前夜收购 淘票票十亿扩增

時代週報記者 吳怡 發自北京

在國內在線票務平臺“一哥”這個位置上,貓眼娛樂(以下簡稱“貓眼”)坐得並不是很穩。

本以為2017年併購行業老二微影之後,新貓眼能把淘票票甩開一大截,但結果卻是背靠阿里的淘票票糧草充足,並沒有放棄這場持久戰。阿里影業以15個月淨虧損16億元的“代價”搶佔市場份額,讓淘票票直逼貓眼。一年之間,貓眼的市佔率從62.8%下滑到55.7%。

2018年的票補新政給了貓眼喘氣的機會。然而,在後票補時代,淘票票依然緊追不捨,雙方的戰場延伸到宣發營銷、內容投資,從搶用戶市場到搶合作方,用戶市佔率依然是硬指標。

“我們是要爭第一的。”淘票票放出豪言。阿里用資金亮出了決心,2018年底,淘票票宣佈啟動“用戶和市場擴增計劃”,將投入不少於10億元。緊接著,阿里宣佈增持阿里影業,投入高達12.5億港元。

在淘票票步步緊逼之下,即使在距離港股上市只差最後一公里,貓眼也一刻不敢懈怠,加緊修建穩固護城河。前六年,引入光線傳媒擴影視版圖,擁抱騰訊拿流量入口和資本,對於貓眼來說只是完善基礎設施,而它還需要更廣闊的延伸。

1月2日,港交所官網掛出了貓眼聆訊後的新版招股書,其中透露,貓眼正在洽談3家公司的資產和股權收購,投資意向包括在線視頻、娛樂製作,以及電影製作發行。

可以看到的是,抓緊上市屯糧過冬的同時,貓眼也在謀求打破在線票務平臺的侷限,往產業鏈上下游延伸,以給資本市場講一個更實在的故事。

洽購三家公司

作為當前市場份額第一的在線票務平臺,貓眼主要業務為在線娛樂票務服務、互聯網電影宣發服務、在線電影社區等,前四大股東分別是光線傳媒、微影時代、騰訊和美團點評。

儘管還沒正式登陸港交所,但貓眼已經迫不及待展開了諸多部署。

貓眼新版招股書透露,現正與一家從事在線視頻業務的目標公司磋商若干業務及資產的潛在收購事項,並與兩間目標公司(其中一間從事娛樂製作,而另外一間從事電影製作及發行業務)就其股份的潛在收購進行磋商。

而就在5個月前,2018年7月,貓眼還與港股影視公司歡喜傳媒訂立了合作協議,以認購其約15%的股權。歡喜傳媒是《我不是藥神》的主出品方,導演徐崢是公司三大合夥人之一。

貓眼當初為了提高市場份額,對抗淘票票,吞下微影。至今,貓眼收購微影揹負的商譽達到44.5億元。而貓眼上市後,30%的融資將用於投資及收購。

此次招股書並沒有透露具體的募資金額。據媒體披露,其預計募資3億美元至4億美元,較2018年9月曝光的預備募資10億美元縮水近六成。

儘管數據沒有得到貓眼官方的正面回應,實際上受到環球股市持續波動的影響,2018年以來不少互聯網公司登陸港交所和美股市場的募資金額都有所收縮,不少新股募資規模也多次根據市場調整。

近期登陸港交所的某上市公司內部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很多互聯網公司擔心接下來兩年資本市場有寒潮,都在抓緊搶先上市。

“貓眼上市後,業務方面估計就開始部署更大的商業變現。目前旗下有些業務也是新開發的,接下來會逐步完善。”一位貓眼娛樂中層管理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遭遇成長的煩惱

貓眼頻繁部署投資業務的背後,其實遇到了成長的煩惱。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底,貓眼拿到騰訊10億元融資之時,估值超過200億元。而2018年底,多家證券機構對貓眼給出的估值預期為190億–210億元,幾乎沒有增長。

“互聯網企業估值和市值的固化或者下降,除了跟資本行情有關,也因為企業自身的成長遇到瓶頸,增長空間有限。”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尤其對於還沒有實現盈利的互聯網企業,最大的價值在於成長性。

去年,貓眼啟動上市,也被外界視為貓眼業績的拐點。不過相比之前,貓眼更新版的招股書並沒有太多亮眼的數據。

2018年前三季度,貓眼實現營收30.62億元,同比增長99.6%。相比於2015–2017年的營收年均106.6%的複合增長率,算是基本保證了營收的高增長水平,但虧損卻比2017年進一步擴大,經營活動現金流出淨額為14.34億元。

貓眼預估,2018年錄得的年度綜合虧損將不高於1.45億元。再度擴大虧損打破了市場對貓眼短期內實現盈利的幻想。

與此同時,在線票務平臺增長的紅利在減退。中國電影行業增速放緩已是不爭的事實。多位互聯網企業人士也曾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國內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增速放緩,移動化的紅利期逐漸消退。

東方證券研究報告指出,2017Q1–2018Q1,電影票務平臺的線上購票滲透率僅從82%提高至83%,預計未來滲透率提升的速度將進一步放緩。

另外,擬出臺的在線票務“新政”,也是懸在平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票務服務費是目前在線電影票務平臺最重要的收入來源,貓眼銷售電影票收取的服務費率介乎4%–8%。

不過,此前行業預計電影局將對在線購票實行新的政策,規定發行方、製片方、院線方不允許進行網絡售票平臺補貼投放,第三方線上售票手續費不高於2元。

目前新規暫未落地。東方證券預測,若實施票補新政策,線上售票手續費不高於2元,則貓眼的票務服務費預計每年將減少24%(全年約7億元)。而這將大大影響貓眼的營收和利潤。

“一哥”的持久戰

目前,在線電影票務市場已由貓眼和淘票票平分天下。儘管從2018年以來,兩大平臺燒錢票補大戰逐漸停歇,但雙方的競爭依然膠著。

從2017年至2018年3月,阿里影業大力扶持淘票票搶佔市場份額,銷售費用高企,這15個月的淨虧損達到16億元。對手“高舉高打”的大投入,給貓眼帶來極大壓力。

貓眼專業版的出票數據顯示,2017年10月貓眼市佔率達到62.8%的高點水平,而2018年1–11月貓眼市佔率月均值在55.4%–60.4%之間波動,2018年11月市佔率則下滑至55.7%。

2018年限制票補的新政,讓貓眼有了喘氣的機會。停戰後,作為阿里影業“虧損大戶”的淘票票,也開始扭虧為盈。去年11月,阿里影業發佈2019財年中期財報(2018.4.1-2018.9.30),虧損同比收窄64.1%,其中淘票票所屬的互聯網宣傳發行業務實現扭虧為盈,不過該業務營收同比僅增長19.2%。

稍作休憩,淘票票又重燃戰火。2018年11月,阿里影業旗下淘票票宣佈將投入不少於10億元,用作擴增用戶和市場。緊接著12月,阿里宣佈擬以12.5億港元增持阿里影業股權。

彼時,阿里影業高級副總裁、淘票票總裁李捷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淘票票希望儘快實現市場份額第一的目標,“我們是要爭第一的”。

貓眼自然不敢懈怠。不過,在票務服務的廝殺之外,生態佈局、數據服務和內容投資的差異化競爭成為了雙方接下來的主戰場。

貓眼招股書透露,2018年前三季度娛樂內容服務營收同比增長121.5%,增速高於在線娛樂票務業務的85.9%。參考綜合票房,貓眼已成為中國排名第一的國產電影主控發行方。 可以看到的是,貓眼頻繁參與投資,試圖強化內容端的投資製作以及輸出渠道。

一位貓眼娛樂中層管理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平臺正在加大品牌影響力的投入,希望更貼近用戶需求同時服務影院的個體需求,目前平臺也在注重APP廣告、影片廣告和版權售賣等多種變現方式的拓展。

不過,2018年《後來的我們》預售退票事件也將貓眼推上風口浪尖,在線票務平臺既是票務平臺又是出品發行方的雙重身份引發爭議,同時製作發行業務也會與大股東光線傳媒存在一定的同業競爭性質。

上市在即,貓眼依然前路漫漫。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