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鈴”——您的信到了

“從前的時間都很慢,因為車很慢,馬很慢,路變得又遠又長,於是,信也很慢……”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如今寫信的人越來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電話。但我還是忘不了從前那綠色的制服,綠色的大郵包和那一輛伴隨著“叮鈴”“叮鈴”的自行車。今天,小編跟大家聊一聊中山郵政的過去

……

“叮鈴”——您的信到了

上世紀郵政所為郵遞員配發的自行車(圖源網絡)

解放前的郵政行業

郵政局始辦於1901年,在中山境內設立了郵政分局,並發展了一批郵政代辦所。在侵華日軍入侵中山前,全縣已有郵政局11家,代辦所95間,信櫃63處。日軍入侵後,中山百業凋零,通信受阻,郵政瀕臨絕境,抗日戰爭勝利後,郵政雖然有所恢復,但由於接踵而來的內戰,通貨膨脹,物價飛漲,郵政業務受到非常不利的影響。

“叮鈴”——您的信到了

1936年的郵政代辦執照(市檔案館藏)

在解放前,縣城石岐的郵件投遞只分6個段,全部都是步班:全縣鄉村郵路有24條,其中肩挑步班有17條。由石岐出班的3條鄉村郵路中,第一條路線是走柏山—白沙灣—大環—大小鰲溪;第二條是走沙崗—竹秀園—曹邊—渡頭;第三條走庫充—長命水—恆美。鄉郵員每天穿著印有“郵差”二字的號褂,肩挑著郵件,長年奔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終日辛勞,卻難以得到溫飽,大部分郵件都是放在店鋪捎轉。

“叮鈴”——您的信到了

1941年關於郵差薪資要足發的文件(市檔案館藏)

解放後的郵政行業

1950年增開石岐—石鼓撻、平嵐—斗門、平嵐—月角3條郵路;小欖—伯公沙郵路也由隔日班改為每日班;南蓢、下柵等地10條步班郵路改為自行車郵路。郵路逐年延伸,到了1955年已達到936公里,比解放初期增加200多公里。

1956年,農業合作化,農業社普遍設立社郵遞員,全縣一共有203名。到了1958年,農村公社化後,社郵遞員得到進一步發展,增加到253名。社郵遞員分為專職、兼職兩種,其中大多數是社資料員、統計員的兼職者。社設投遞員後,郵件可以投遞到戶,匯款、包裹等也送上門,很受群眾歡迎。但後來因為經濟發生困難,為減輕農村公社的負擔,鄉村郵遞工作從1961年起就全部收回郵電局自己辦理。鄉郵收回自辦後,由於力量限制,郵件只能投送到公社的生產隊,由生產隊轉交收件人。由於生產隊每天都要給社員排工,所以郵件仍然能及時送達。

“叮鈴”——您的信到了

負責鄉村郵件送達的老郵差(圖源網絡)

為了減輕鄉郵員的勞動強度,進一步擴展通郵面,提高投遞深度,在1972年,將9條自行車郵路改為輕型機動腳踏車(稱“輕騎”)郵路,1979年調整為9條摩托車郵路和1條輕騎車郵路。至此,郵路增加到77條,共3240.7公里。

到了1990年,鄉村郵路已擴展到186條,共4783公里,其中自辦的48條共1638公里,委辦(代投)138條共3145公里。市城區的投遞工作也有很大發展,投遞線路已增加到40段。城鄉投遞工作全部使用自行車或摩托車代步。

“叮鈴”——您的信到了

2008年中國郵政中山分公司辦公大樓(市檔案館藏)

那當時郵政主要經營的是什麼業務呢?

中山開辦郵政初期,經營的主要業務有信函、明信片,兼辦報紙、書籍及其他印刷品、貨樣、貿易契約、包裹等收寄和投遞業務。後來,陸續開辦了多種特別業務。直到1946年,經營的業務已增加到20多種。到了1950年開始兼辦報刊訂銷業務。1951年實行郵發合一,郵政正式承辦報刊發行業務。

“叮鈴”——您的信到了

2011年慈善萬人行活動中的郵政巡遊隊伍(市檔案館藏)

在很多人看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手機功能的日益增多,郵政業似乎慢慢淡出了我們的視野,事實恰恰相反,隨著中國郵政業務的拓展,我們生活中和郵政的聯繫反而是越來越緊密了。

注資料來源:《中山市志(上)》/中山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