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對隋唐英雄的景仰,騎行西平老王坡,探訪“羅成墳”

看過或聽過《隋唐演義》、《說唐》這類評書或小說的,都知道羅成這個名字,在這類書中,羅成是隋唐第七條好漢,英俊冷酷,玉面寒槍,少年英雄,他在帶領唐軍征討劉黑闥時,中了蘇定方之計,馬陷淤泥河,被亂箭射死,讓人嘆息萬分。

懷著對隋唐英雄的景仰,騎行西平老王坡,探訪“羅成墳”

但羅成死後葬在哪裡,亦或歷史上有無羅成其人,好奇心總在驅使著我,想一探究竟。

在西平縣的東北,就有一座古蹟:羅成墳,這個名字,對我來說,並不陌生,早知道這個名字,也知道在西平老王坡那一帶,但總因種種原因不得觀瞻。

12月18日,難得的冬日曖陽,氣溫比前幾天都要高4、5度,看看天氣預報,後幾天又要降溫,在處理了一些雜事後,“歷史小揹簍”便決定趁著好天前去探訪。

一路騎行向東,天較熱,內衣都哈得熱氣騰騰,中午時到達西平縣宋集鎮,稍事休息,問了路線,繼續東行。向東有一條正修的路,墊層已鋪好,不知上面要鋪水泥還是柏油,中間有幾個路口在鋪橋面。

懷著對隋唐英雄的景仰,騎行西平老王坡,探訪“羅成墳”

武崗村,中間道路為018縣道

騎行5公里左右,到達武崗村,它現屬於駐馬店市西平縣柏苑街道,018縣道從村中穿過,向北經過人和鄉可至漯河,向南進入西平縣與交通路連接到達西平縣火車站,交通很是方便。先前聽說羅成墳就在武崗,問了村人,在出村向南500米左右。村中就是縣道,車輛往來不斷,村中路兩邊賣東西的還不少,可能逢集原因吧。出村一里許,有一新建大橋橫在前面,大橋橫跨在一條不甚寬的東西流向的河流之上。在橋的東面500米處,也有一南北向的的多孔橋樑,橋上便是京廣鐵路,不時有火車駛過,並伴著轟隆聲。人車現都走橋的西半部,橋面很寬,目測至少50米,遠超道路寬度,可能上面撥錢多吧。站在橋上,連問了好幾個路人,問羅成墳的具體位置,都說在這一片,但不清楚是哪,真是奇了怪了。過了半個時辰,來了一位騎三輪的老者,他每天都在這一帶轉悠,他領我到橋的東半部,走到欄杆邊,說,看見了吧,我向下一望,媽呀,原來問了半天的羅成墳,竟然就在距自己不遠的橋的東面。準確說,它就在距橋礅3米處,當時我站在橋西半部,橋面又高,橋欄杆又高,當然看不到了,真有點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之感。

懷著對隋唐英雄的景仰,騎行西平老王坡,探訪“羅成墳”

離橋很近吧,墳上雜木叢生

老人說,這就是羅成墳,北面是武崗村,南面是李莊鋪村,沒修橋前,這個季節很容易看到它,到了秋季,玉米成片,就不易看見了,墳後那條河就是淤泥河,現在由於橋面高,一般人匆匆而過也不易發覺。

懷著對隋唐英雄的景仰,騎行西平老王坡,探訪“羅成墳”

羅成墳這一帶屬於西平老王坡滯洪區,方圓幾十裡,地勢低窪,汛期易澇,當年震驚全國的75.8特大洪水,連京廣鐵路都被淹沒了,但這座墳,水高一寸,墳長一尺,洪水永遠也沒沒過其頂部。對他說的,我多少有點懷疑。

從橋上看後,為了看個仔細,我又走過長長的橋面,下到橋下。橋下是寬寬的河灘地,種著大片的小麥,羅成墳就在橋東邊的麥地裡,目測一下,約3米高,寬約4米,墳北10米左右就是那條有名的淤泥河。再看墳上,長滿了了密密麻麻的小樹,墳前建有一白色的小房子,類如小廟,擺有香爐供品,可看出不斷有人來上香祭奠英雄吧。再看牆上,有人在牆上用黑筆寫了 “大唐羅士信之墓”幾個字,還題有一首詩:“大唐羅士信,美男萬人頌。跨馬真英雄,威武留美名”。

懷著對隋唐英雄的景仰,騎行西平老王坡,探訪“羅成墳”

英雄美名,香火不斷

上橋後,問老人,怎麼裡面有人寫羅士信的名字,到底是羅士信墓還是羅成墓,老人說,他們老輩人傳下的,是羅成墳,這一帶的人,大人小孩人誰不知道?人都有個正名,還會有個小名,也可能是同一人吧,反正這一帶祖輩都傳說著羅成的大名

懷著對隋唐英雄的景仰,騎行西平老王坡,探訪“羅成墳”

小廟內牆上,不知誰的墨寶

我又望了望羅成墳後的那條淤泥河,當年刀光劍影、殺氣騰騰的景象早已不復存在,河水清且漣猗,緩緩東流,水中長有成片蘆葦,頂著簇簇蘆花,映著兩岸青青的麥苗,點綴得恰到好處。遠處還有一些垂釣者自得其樂,一切都是那樣的祥和安寧。

懷著對隋唐英雄的景仰,騎行西平老王坡,探訪“羅成墳”

羅成墳後的淤泥河,不遠處是京廣鐵路橋

歷史小揹簍查過資料,史書上的確沒寫過羅成這個名字,但有羅士信的名字。不過在當地方圓百十里,人們都口口相傳,並且深入人心的傳說,但多少還會有些根據吧。史書記載的,有時也會出現錯誤,也會有遺漏。即使在大數據的今天,人們還難免出錯誤,何況千年前的古代呢,司馬遷的《史記》都完全符合歷史嗎?他寫的距他幾千年前的黃帝以及堯舜禹的事都完全可信麼?不也是來自一些民間傳說嗎?也許老人說的還是對的呢。距今一千多年了,也確實無法考證了,既然小說中有羅成的形象,當地也有英雄的傳說,我們何必要與當地人辯個臉紅脖子粗,就讓英雄的傳說繼流傳下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