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內基金募資規模將近6萬億元,背後有一隻重要“推手”

文 | 陶輝東

國資的獨角戲

根據CVSource數據終端統計,2018年一級市場募集金額最大的十隻基金如下:

三年內基金募資規模將近6萬億元,背後有一隻重要“推手”

從前十大基金的募集情況來看,一級市場在2018年最重要的變化是,國資正在全面崛起,取得支配性的地位。

以上十隻基金中,有七隻基金政府為主要出資方之一。總規模100億元的河南省和諧錦豫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夥),30億元出資來自河南省財政廳。河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投資基金(有限合夥),幾乎全部為財政出資。

除了財政直接出資外,包括央企、城投公司在內的國有企業也非常活躍。以上十隻基金中有6只基金,國有屬性的資金佔到了總基金規模的一半以上。總規模50.5億元的上海半導體裝備材料產業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集齊了PE國家隊、地方城投公司、國有控股上市公司,100%的資金為國資屬性。

國資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不再僅僅居於幕後出任LP,還走到臺前成為GP。以上十隻基金的GP,半數是國有控股背景,其中三家是最近一年成立的。

2018年發生了什麼?

不難發現,在2018年要想募集基金,尋求政府出資幾乎是必要條件。2018年是一個轉折之年,對於一級市場而言,這一轉折首先是流動性的轉折。

在募資端,2015年至2017年的三年是大放水的三年。這三年間,每年募集完成的基金規模都接近2萬億元人民幣,三年募集了將近6萬億元資金。當然其中還要剔除交叉投資等難以避免的統計誤差,但無論如何這是一個天文數字,這是一級市場一切擊鼓傳花遊戲賴以持續的基礎。

三年內基金募資規模將近6萬億元,背後有一隻重要“推手”

三年6萬億背後的主要推手是人民幣基金。2014年人民幣基金募集規模不足2000億元,而2017達到了一萬億元。眾所周知,中國的VC/PE市場是由美元基金與人民幣基金組成的“雙軌制”。美元基金起步早、起點高,長期扮演一級市場的主導力量。但這三年間一個歷史性的變化是人民幣基金規模全面超越美元基金。許多管理規模在數十億元的本土GP,短短一兩年內就募集超百億元的新基金,實現數量級的跨越。本土GP急劇擴張的同時,老牌美元GP也紛紛募集人民幣基金,加入市場爭奪。

人民幣基金在這三年的躍進式發展,無疑受益於“雙創”的大環境。創業投資過去是一“小眾”生意,屬於金融邊緣群體。有現在被稱為“大佬”VC投資人自嘲,過去金融行業開會,坐前面的都是券商、公募,後面點的是私募,我們創投都是坐最後面角落的地方。但如今不一樣了,經過“雙創”的洗禮,創投來到了舞臺中央,一下子成了中國“高淨值人士”的新愛好。

不過若追究最直接的動因,則非政府引導基金莫屬。政府引導基金正是在2015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遍地開花,帶動了人民幣基金的躍進。

三年內基金募資規模將近6萬億元,背後有一隻重要“推手”

根據投中研究院發佈的《2018年政府引導基金專題研究報告》,截至2018年6月底,國內共成立了1171只政府引導基金,總規模在1.4萬億元至1.8萬億元之間。若包括子基金在內,總目標規模近6萬億元。

在股票等資產泡沫破滅,P2P暴雷,以及資管新規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高淨值個人、上市公司、銀行通道等一級市場傳統的募資渠道紛紛告急,國資的重要性愈發突出。

2018年的資本寒冬突如其來,把很多GP晾在了沙灘上。實際上,不光是前面所列的大基金中國資在唱主角,對於中小基金而言,國資也成了救命稻草。一家2016年成立的PE機構合夥人告訴投中網,他們在2017年10月啟動二期基金募集,很快就確定下60%的份額,於是滿心以為沒問題了。結果進入2018年之後,形勢急轉直下,不僅剩餘40%就是募不到,已確定的60%裡面也出現了跳票。最終,他們主動尋找了某地政府引導基金解決問題。

美國VC沒有寒冬

實際上,2015年至2017年的一級市場繁榮並非中國的獨有現象。美國風險投資協會與Pitchbook聯合發佈的報告顯示,從2014年開始,美國VC市場迎來了史上最好的一段時期,募資規模連創紀錄。

三年內基金募資規模將近6萬億元,背後有一隻重要“推手”

2016年至2018年三季度美國VC基金募集情況(來源: Pitchbook、NVCA)

在這一時期內,美國一級市場催生出了一批超級獨角獸。它們在一級市場大量融資,享受超高估值,卻遲遲不肯IPO。現在來看,美國一級市場的這一輪繁榮也到了階段性清算的時刻,Uber、Airbnb、Wework等最大的獨角獸都在計劃上市,定價前景並不被看好。

不過,2018年前三季度,美國VC基金募資額達320億美元,預計全年數據將很可能超過2017年,延續自2014年以來的繁榮。相較於中國市場,美國VC市場少了些大起大落。

考察退出數據,美國VC市場仍然是非常良性的。過去十多年間,美國VC行業大體保持了1:2的募資退出比。從2016年至2018年前三季度,美國VC行業募集了3862億美元資金,同期退出金額則高達8641億美元。按美國VC期項目平均6年左右的投資週期計算,平均年化收益在14%~15%之間,這是一筆算的過來的賬。

三年內基金募資規模將近6萬億元,背後有一隻重要“推手”

2016年至2018年三季度美國VC基金退出與募資金額對比

(來源: Pitchbook、NVCA)

相較之下,中國一級市場在三年放水期募集的數萬億元,能退出收回多少,則要打一個大問號了。雖然目前中國VC/PE行業沒有可用的退出數據,但是舉目四望卻是悽風苦雨。人民幣基金依賴IPO,而2018年A股IPO審核標準抬高之後,這條路不再通暢。那些成功IPO的項目,回報也普遍不理想,華大基因這樣的明星項目甚至出現了估值倒掛。

達晨財智總裁肖冰就認為,中國創投很可能迎來全行業整體虧損,募到的錢和退出的錢對不上。在2018年初的一次論壇上,肖冰表示2017年投出去的一萬多億,相當一部分未來肯定是收不回來的。

金沙江創投總經理朱嘯虎於1月5日在朋友圈發文稱,中國2018年的風險投資可能第一次超過1000億美元,其中最大的一筆是6月螞蟻金服140億美金的融資。朱嘯虎稱,2018年中國全年獲得的外資投資可能也只有1500億美金左右,TMT的風險投資已經成為中國獲得外資投資的最主要渠道,這其中還不包括互聯網企業在美國香港上市的融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