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局867億市場正當時 你關心的汙泥處理全在這裡

汙泥,顧名思義,即在汙水處理期間有機物和不能被降解的物質沉澱進而形成。5年前近50%城市未實現無害化處理的汙泥,如今正在走向不斷完善的路上。與此同時,城市汙水處理廠建設過程中“重水輕泥”的短板也已逐漸補齊。

本應是夯實城鄉汙水處理的最後一公里,汙泥處置卻被視作“燙手山芋”。

長期以來,汙泥處置一直是國內外汙水處理行業所面臨的共同難題,已成為制約汙水處理廠良性發展的重要瓶頸。按來源,汙泥主要分為市政汙水汙泥與工業廢水汙泥。統計顯示,作為城市汙水處理的衍生品,我國市政汙泥年總產量逐年增大。據建設部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處理汙水量達1.78億立方米/日。迄今我國城市汙水處理廠的數量已經突破2000座,年汙水處理量比十五期間增加了一倍以上。

但這和汙泥處理快速增長需求還是嚴重不匹配。同樣在2017年,我國汙泥無害化處置率的目標完成率不足45%。隨著汙水處理量增加及汙水廠提標,預計2020年將突破6000萬噸/年(80%含水率),日產生溼汙泥(80%含水率)量達到14萬噸。如果這些汙泥未能經過處理,勢必成為引爆環境危機的“定時炸彈”。而事實上,儘管汙泥處置推進多年,我國目前仍然存在著重水輕泥、處置率低、責任主體不明等未解難題。

處置汙泥,到底需要多少錢?公開資料顯示,汙泥處理處置運行費用佔汙水處理運行費用的20—30%左右,造成了汙水處理廠一定程度上的運營壓力。隨著城區人口日益增長和汙水管網日益完善,汙泥產量不斷提高,汙泥產量已逼近水泥廠的處理能力上限,隨著水泥廠擴建汙泥焚燒設備,後期汙泥處理費用還將上漲。當然,汙泥產業上下游打不通,有成本問題,也有技術路徑尚待商榷。

其中,妥善處置汙泥、提高處置效率和降低處置成本等成為行業關注熱點。目前我國汙泥處理方式主要有填埋、堆肥、自然幹化、焚燒等方式,這四種處理方法的佔比分別為65%、15%、6%、3%。從處置的角度來看,資源化的實現有兩種途徑——進入土地或者是建材的利用,如焚燒或者是填埋。在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總院副總工馬小蕾看來,目前汙泥處置的標準需要細分和量化,具有可監管性,只有這樣政府才能放開汙泥的出路。

如何拓展汙泥處置市場,探索汙泥資源化利用技術,成了當前汙水處理行業創新突破的必經之路。國家有關部門對此問題陸續出臺相關政策、法規,讓汙泥從過去單一的填埋處置兼而走上農藝運用、建材製造、焚燒消化等新的處置出路。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汙泥處理處置遵循“減量化、無害化、穩定化、資源化”原則,目前主要是減量化,資源化是方向。但與此同時,汙泥土地利用非常需要進一步規範,重要的是制定出標準、什麼樣的汙泥處理後能夠用於土地。在汙泥穩定化、無害化的基礎上,再考慮通過資源化利用達到經濟平衡。

所幸為加速汙泥治理速度,近年三部委聯合制定了有關汙水處理費用的管理辦法及有關價格管理辦法,均明確將汙泥處理成本納入汙水處理費成本當中。同時,“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將投入2000億元用於汙水廠的汙泥處理。業內人士預測,汙泥行業的市場格局將在未來三年內發生實質性嬗變。另據汙水有效處理率推算,2023年的汙泥處理市場規模將達到867億元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