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元旦放假在網上看了部印度電影《Hindi ,Medium》,這部片被中國翻譯為“起跑線”。 《起跑線》講述了一對新富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為了讓女兒皮婭接受最好的教育,費盡心思讓她進入首都德里頂級學前教育民校——德里文法學校的喜劇故事。

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中國古代,就有起跑線上的認識,這和當時的“圈子”有關。而在印度,這種起跑線則和“階級”有關,在現行體制下的今天的中國,起跑線又與一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

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絕對不只是一句口號,更有無數的中國父母在踐行。在印度,教育問題也同樣是父母的焦灼。

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電影的三條主線


一條是丈夫拉吉對漂亮妻子米圖的愛而展開,電影以年輕時的拉吉對妻子愛的承諾而開始,無論妻子提出什麼要求,拉吉都會盡力滿足,而希望女兒進入頂級民校就是妻子的極力主張,裝富扮窮都是為了實現妻子的願望,這是電影的浪漫線。

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另一條線索是語言。在印度,語言不只是交流的工具,也是階層的象徵,米圖把這個殘酷的現實說出來了。整部電影米圖不時在問拉吉如何拼英文單詞,連他們的窮朋友希亞姆都因自己的小孩可以學英語而感激涕零,米圖追求的是英語學校,印地語學校差不多屬於窮人。

電影名稱的中國式翻譯:起跑線,無疑為電影的票房起了不少的作用,但電影的本來名字:印地語(Hindi Medium),卻更想傳達的信息是:語言如何在割裂印度社會。

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更重要的一條線索是圍繞德里文法學校的招生制度而展開,為了達到學校的生源半徑要求而裝富搬入上流社區,為了獲得貧困生指標而混入貧民區,這一切都是因為學校的招生制度,最後又因為不滿學校的招生而放棄歷盡千辛萬苦所獲得的學位。

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天下父母的焦慮在《起跑線》中都體現得淋淋盡致,貧富差距、階層隔閡、中產焦慮、招生不透明、教育資源不平等等問題不僅僅是印度人的痛,也是中國人的苦。

面對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焦慮的父母都不願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同為發展中國家,印度和中國實在太相似了。

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圍爐夜話》有一言,“富家慣習驕奢,最難教子;寒士欲謀生活,還是讀書”。

可是,當“寒門再難出貴子”成為社會的主論調,讀書之路也被封死,真正刺破現實真相的,反而是那些毒雞湯:條條大路通羅馬,有的人卻生在羅馬。 你努力的天花板,竟然只是人家的起點。


《精進》一書中談到:“一個年輕人,進入一所不那麼優秀的高校,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適應這個環境,減少自身與環境的衝突,而這種做法對他們的人生也許是致命的。”而這正是父母們焦慮的原因所在。


由於知識的更新換代加劇,富人的孩子因為得天獨厚的條件,既是應試教育中的成功人士,也是素質教育中的佼佼者;窮人的孩子由於從小就沒有知識觸感,無論是應試還是素質都已經處於劣勢。

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富家子弟希望有後門可以走,以便牢牢掌控教育資源。 社會精英或權力階層通過傳承,順利地完成了權力和財富的交接,而使它們繼續固化下去。

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有階級不可怕,可怕的是階級固化,更可怕的是,寒門學子連教育這張入場券的資格都要被剝奪。 人性的陰暗往往多過光芒,平民百姓希望法則公平公正,自己的孩子能佔有一份教育資源。

事實上,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這樣的二分法已經終結。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各種教育形式的相互影響和支撐,背後閃爍著的是父母的社會位置所能提供的紅利。


一個人身居高位,其家族會順其自然地晉升為既得利益者,佔據上升渠道的有利位置,而寒門學子可能需要花費更大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階層的跨越和進化。

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窮而有骨氣,為富有仁義


電影最震撼人心的一個片段,是貧民區的希亞姆安慰兒子說:“學校不錄取你,不是你不幸運,是學校的不幸。”

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那時,他在他妻兒和拉吉一家面前,因為情緒失控哭得像個孩子。然後又立即收起眼淚說:“窮人就是這樣,沒資格大喜大悲。”

彷彿一貧如洗的他,片刻的悲傷都是不可原諒的錯,生活於他而言,真的太艱難了。 什麼是貧窮的滋味?窮人甚至沒有大悲大喜的資格。

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然而諷刺的是,喝不起瓶裝礦泉水的他,卻有著腰纏萬貫的人比不上的善心。為了幫助拉吉籌集學費,他甚至冒著被撞死的生命危險去碰瓷。

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看到傷痕累累的他把錢交給拉吉的時候,不禁為被深深感動。他雖然窮,卻很善良,可以為朋友付出真心,窮而有骨氣。

這兩人,一富一窮,一個滿口謊言一個真情實意,人品在這一刻高下立判。

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而在影片的最後,拉吉因為不滿學校的招生而放棄歷盡千辛萬苦所獲得的學位。

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而這橋段裡還有一個細節:那就是他受到良心的譴責勇敢站出來揭露招生的真相時,他做到了為富有仁義,現場卻只有她妻子一個人為他鼓掌。


因為很多人已經忘記了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只是隨大流讓自己陷入了深深的焦慮中,怕自己的孩子輸在了起跑線,而斷送了孩子的未來。

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教育的本質是學會做人


而影片中拉吉夫妻的最後選擇是讓女兒進入公立學校,也讓我們明白教育的本質最終還是:學會做人,人品才是最重要的。

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人品和能力,如同左手和右手:單有能力,沒有人品,人將殘缺不全。人品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著最後的結果。

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禮記·大學》有言:“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所謂的修身,修的就是品行。

唯有先修身,方能談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即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人生最大的資本和保障。

一切教育的本質還是要小孩學會做人。

正如陶行知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但是,當今許多父母對孩子的口頭禪是“只要你把學習搞好,別的什麼都不用你管!”結果不少智商與成績超常的孩子進大學後,發生各種心理問題,與人難以相處,承受不了挫折,遇到困難就怨天怨地,甚至自殺或殺人,這些悲劇主要原因是人格缺陷。


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陶行知提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建築人格長城的基礎。“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本質意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的教育四大支柱,其核心也是做人。

人生最大的成功,莫過於做人的成功。

你想要的公平,從來都只能自己去爭


窮要有骨氣,富要有仁義。

人品,是人真正的最高學歷,是人能力施展的基礎,是當今社會稀缺而珍貴的品質標籤。

正人先正己,願你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能想想這部電影《起跑線》:不要讓教育失去了它的本質,不要讓教育淪為一門生意。窮要有骨氣,富要有仁義。做人成功,才是最大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