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貝寧式煩惱:想工作,可是成績這麼好,不保研可惜了……

撒貝寧式煩惱:想工作,可是成績這麼好,不保研可惜了……

輔導君家長匯

輔導君 | 讓學習者得到幫助

2013年,江老師考上了距離老家2382公里外的東北師範大學,並就讀於文學院新聞學專業。三年後,由於從大一開學以來的優異成績和出色表現,江老師被告知很有機會獲得本校的保研資格,於是她陷入了撒貝寧式的糾結:保研吧,自己更想直接工作,不保研吧,自己那麼好的成績又可惜了……

經過一番激烈的心理搏鬥,江老師還是選擇了繼續讀研究生。在經過一個暑假的緊張備考後,她順利拿到了本校的保研資格,隨後,她參加了心儀的武漢大學的夏令營,再次以優秀的成績通過考核,取得了武漢大學的保研資格。

這段經歷對江老師來說,說得上是值得驕傲的一頁,但在對江老師本人的採訪中,她卻認為,到目前為止,最令她有成就感的是大學這四年沒有白過。

一、文學院的日常,就是不斷地看書和沉澱

問江老師,大學四年,她究竟看了多少書呢?

回答是記不清了。

首先是學院裡要求讀書。新生開學的第一天,文學院就會有一份“文學作品百部經典”的書單下發到每個學生的手上。書單上除了一百本必讀文學著作外,還有一整套專業必看的書籍(根據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推薦,如新聞專業的就是新聞傳播類的書籍)。這份書單並不是簡單地作為參考,而是和學院的保研政策相掛鉤的(作為選拔標準),也就是說,文學院的學生想要獲得保研資格,必須熟讀這些書籍,並且要仔細地做筆記,對內容有一個細緻的把握,而不是同業餘愛好者一樣,囫圇吞棗式地翻閱即可。總結起來,就是一句:把讀書當作學問去做。

撒貝寧式煩惱:想工作,可是成績這麼好,不保研可惜了……

因此,和其他學院相比,文學院的文化氛圍更為濃厚,桌上有書,床上有書,坐地鐵時隨身的包裡也有書,可以說是歐陽修“馬上、枕上、廁上“的現實翻版了。不過,讀書也並非時時都是嚴肅的,空閒的時候,江老師等也會手捧自己心儀的書籍,隨意而專注地翻閱。

另外,由於文學院的每個學生都必學“現代漢語”、“古漢語”、“中國古代文學”、“語言學”等課程,而其中為古漢語類的課程最有韻味,江老師便對中國的古典文學產生了深深的好感,像很多文學院的同學一樣,她最愛的書籍是《紅樓夢》,認為作者曹公(曹雪芹)是文學史上最具文學修養的人。當然,採訪的時候她的表現更像是一個小粉絲遇見超級偶像一樣,激動得蹦起來,然後瘋狂為愛豆打call,但此處不多說。

撒貝寧式煩惱:想工作,可是成績這麼好,不保研可惜了……

總而言之,說不清讀了多少書,但江老師說這可能是她一生當中讀書最多的四年,也正是因為如此,她得以積累下深厚的文學素養,得以真正在語言這一門功課上,有所體悟和長進。

讀書的好處,是受益無窮卻內化於心,無法言表的。

由於這種切身的體會,在教學當中,除了日常的上課,江老師會軟硬兼施地引導學生去看書,因為現在的中學生在語言上的短板實在太明顯了——讀書少,對文字的理解能力太差。她說,語文是一個慢活,靠的就是細水長流,所以哪怕每天看一篇散文或者微小說都行,但不能不看。

二、自從上了大學,筆沒停過

問江老師,大學四年,她究竟寫了多少東西呢?

答記不清了,實在太多了。

身處文學院,又是筆不離手的新聞專業,江老師和廣大的新聞學專業的同學們一樣,得了一種“哪天不寫作就跟沒吃飯一樣”的怪癖。這是一種長久的習慣養下來的職業病,就像法律專業的學生夢裡都在背法律條文一樣。

從入學那天開始,他們所有的課程都需要動筆——從新聞寫作、新聞評論、新聞編輯到輿論學,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是需要練習寫作的。不光要寫新聞,還要寫評論、傳記、採訪等等,幾乎是不捨晝夜。同時她還加入了校報《東師青年》的記者團,成為一名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新聞撰寫者。從大一到大三,採訪和寫作又多佔據了她課餘的很多時間。(東北師範大學的傳媒氛圍比較濃厚,《東師青年》作為有名的校報,每月一期,會印發到每個寢室。)

撒貝寧式煩惱:想工作,可是成績這麼好,不保研可惜了……

雖然辛苦,但這種高強度的練習同時也讓她的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邏輯能力、剖析能力等得到了飛速提高,與此同時,江老師從學校《東師青年》報的一名普通的記者,晉升為記者團的團長。

大四的時候,她又成功進了《新文化報》報社實習,負責體育和娛樂新聞的撰寫,使得自己的寫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歷練。

如今,她已告別東北師範大學,來到了武漢大學繼續深造,而在大學四年當中得所學所得,都已經成為了她寶貴的財富。

ps:很多同學會反應寫作的時候沒有素材,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多觀察生活、看書讀報以外,《讀者》等雜誌也是積累素材的好工具,但是注意,如果想要切實地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還應該靜下心來多看一些好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