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習《嶧山碑》可為我們學習書法打好基礎,追源溯流才能取法乎上

臨習《嶧山碑》可為我們學習書法打好基礎,追源溯流才能取法乎上

《嶧山碑》據傳是秦代李斯留下來的碑刻之一。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 221),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統一漢字書寫形式 ,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

李斯小篆墨跡不復流傳,我們現在臨習《嶧山碑》,其實是以筆追刀,力求用筆墨來還原李斯小篆的精神面貌。 李斯篆書完成了一次開創性的變革,在書法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臨習此碑,以中長鋒兼毫筆為佳。秦朝用筆,皆為狼毫,日常的書寫材料為竹木片、絹和絲織品,這些材料的共同特點是不易受墨,不必擔心會出現滲墨而使線條不光潔。

《嶧山碑》的線條如棉裡裹針,細而挺勁。墨的選擇以不濃不淡為好,太淡傷神,太濃易燥。紙的選擇以不易滲墨的夾宣為宜,《嶧山碑》的線條質感強。因此,線條在紙上表現出來的也應該是光潔通暢,婉轉溫潤的。

臨習《嶧山碑》可為我們學習書法打好基礎,追源溯流才能取法乎上

《嶧山碑》的起筆、收筆皆為藏鋒,行筆速度與力度均勻,粗細一致。把握好線的方向,不能偏離中軸。

弧線在《嶧山碑》中大量的出現,要注意弧度的均衡、平穩。轉折的地方慢行,調整筆鋒,避免出現偏鋒和破鋒,保持中鋒用筆。

線條的交接屬於線端相接,寫完一線,與另外一線的相交,不能用力太重,出現墨豬。多個線條的互相分割穿插,要注意線條的先後順序。“篆尚婉而通”是篆書的美學法則,線條的書寫要遵循此規律。

《嶧山碑》的結字有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包圍結構、獨體字。字形長方,有的略近於正方,碑陽的字中宮稍松,碑陰的字中宮稍緊。結構因字立形。

臨習《嶧山碑》可為我們學習書法打好基礎,追源溯流才能取法乎上

上下結構在《嶧山碑》中有上收下放,上放下收兩種。也有上中下結構,但在《嶧山碑》中很少,如“莫”字就為上中下結構。包圍結構可分為半包圍如“臣”字,全包圍如“國”字。獨體字在《嶧山碑》中比較多,如“立、六、方”等字,有些字在楷書中是獨體字,在小篆中反而歸入其他結構,如“在”字。

《嶧山碑》的結字工穩對稱,把握規律,才能為藝術創作打好基礎。《嶧山碑》的碑陽共9行,每行15字,計135字。呈縱勢長方形,因為結字中宮稍松而字距稍密。碑陰計87字,結字中宮稍緊而字距稍松。《嶧山碑》字勢縱長。在臨摹的時候,將紙折成長方形用硃砂打界格實臨,既可以訓練自己對章法的整體把握能力,又可增加裝飾美。

李斯的小篆被稱為“玉箸篆”,在書法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嶧山碑》法度嚴謹,是小篆的優秀代表,臨習《嶧山碑》可以為我們學習小篆打好基礎,深刻體會小篆的藝術語言和藝術美感,追源溯流才能取法乎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