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讓北京農民收入年均增12.8%

改革开放让北京农民收入年均增12.8%

農業生產由傳統走向現代,城鄉由“二元結構”走向深度融合,農民由溫飽邁進全面小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北京農村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發生了深刻變化。北京市統計局近日發佈改革開放40年北京“三農”發展報告,回顧農村伴隨城鎮化進程實現的跨越式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未來本市將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堅實保障。

從追求高產到凸顯生活生態

“農業生產從傳統走向現代,可以從4個階段來理解。”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改革開放初期至1993年為第一階段,是以產量為目標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農業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軌道,生產能力顯著提高,農產品供給基本擺脫了短缺狀況。

1993年,本市糧食產量為284.1萬噸,比1978年增長52.7%,這一年糧食產量在改革開放40年中最高。

從1994年至2003年,是以質量效益為目標的提升階段,農業規模得到快速發展。以設施農業、籽種農業、創匯農業、精品農業、加工農業、觀光農業“六種農業”為切入點的都市農業迅速興起。2000年,本市設施農業面積、特種種植養殖收入、觀光農業收入比1998年均增長50%以上。

改革开放让北京农民收入年均增12.8%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北京農業發展空間不斷收縮,生產功能減弱的同時,農業生活和生態功能日益凸顯。在以都市型現代農業為方向的第三階段,2014年全市觀光園達到1301家,接待遊客1911.2萬人次,總收入為24.9億元,接待人次和收入分別比2005年增長1.1倍和2.2倍。

2015年至今,是以“調轉節”為中心的高質量提升階段。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北京農業調結構、轉方式,高耗能、高耗水傳統農業被列入限制發展產業。2017年糧食播種面積100.3萬畝,比2014年下降44.4%;生豬出欄242.1萬頭,比2014年下降20.8%。

從城鄉“二元結構”到深度融合

進入“十三五”時期,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係進一步完善,城鄉進入深度融合發展階段。

可以看到,農村的硬件發生了明顯變化。2016年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本市安裝了有線電視的村佔比達99.9%,比2006年大幅提高20多個百分點。99.9%的農戶飲用水為經過淨化處理的自來水,1639個村生活汙水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農村加大廁所升級改造力度,公廁得到極大改善,79.2%的農戶使用水衝式廁所。

改革开放让北京农民收入年均增12.8%

從公共服務水平看,2002年本市在全國率先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4年低保標準實現城鄉統一。2006年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指導意見出臺,加快推進養老保險從制度覆蓋到人群覆蓋。據統計,2017年,城鄉居民養老保障農村參保人數達到191.1萬人,基礎養老金和福利養老金標準每人每月分別達到610元和525元。

2017年,南部平原地區村莊基本實現“無煤化”,農村能源消費更加清潔環保。全市林木綠化率達到59.6%,森林覆蓋率達到43%。

人均消費支出從253元到18810元

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居民耐用消費品停留在老四件“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收音機”。2000年,洗衣機、冰箱、電視機在農村家庭已很普遍,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計算機和空調分別為7臺和20臺,每百戶擁有熱水器、排油煙機、微波爐分別為17臺、22臺和8臺。

隨著農村基礎設施的進一步改善,計算機、空調、熱水器、微波爐、排油煙機等家用電器對農民家庭而言也不再是奢侈品。2017年每百戶擁有計算機和空調分別為74和141臺,每百戶擁有的熱水器、排油煙機、微波爐分別為100臺、76臺和56臺。

改革开放让北京农民收入年均增12.8%

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消費升級的背後是農民收入的較快增長。改革開放40年來,本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提升,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40元,相比1978年,年均增長12.8%,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6.8%。

收入的逐步提高和擴大內需政策的推動讓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全面增長。1980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僅為253元,而到了2017年,這一數字達到18810元,是1980年的74.3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