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鸡毛,企业招聘黑洞探因

企业招人难,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那么,请仔细思考一下,真的是企业招不到人吗?

一地鸡毛,企业招聘黑洞探因

下面七条为大家总结了大部分企业都会犯的错误,看看你的企业有没有不幸“躺枪”呢?!

老板不重视招聘,没有明确岗位目标

某公司因为发展需要招聘一名市场总监,关于这个岗位老板未提供任何招聘标准、任职要求等,只让HR小美随便就发布在了招聘网站上。虽然收获的简历颇丰,但无一面试成功,这让老板很恼火,他觉得是小美在筛选候选人不够严格、不仔细,这让小美很是委屈。

某日,小美又成功邀请到一位候选人前来面试,没想到,候选人只面试不到20分钟就出来,为了弄清楚原委,小美前往与候选人仔细打探面试过程。

一地鸡毛,企业招聘黑洞探因

候选人跟小美“诉苦”:整个面试过程,小美老板似乎不知道自己在招聘的岗位标准和目的,不愿意听取候选人的工作描述,总是表达候选人的某些工作不专业、不符合要求等。而当候选人询问老板他希望时,老板似乎给出与招聘启示不同的职位诉求。

小美的老板举动是很多企业雇主的代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招聘要求千篇一律,不重视招聘岗位,对招聘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结果可想而知。

招聘只是用来企业解决当前问题的途径

小企业由于运营成本的限制,在遇到企业发展重大问题时,为了抓紧解决问题采取“通过招聘者经验为企业出解决方案”。

面试者常常会遇到面试官让你出一些方案、给面试官遇到问题提出你的想法、你对于当下这个问题的建议等等。等到你回答后,面试官匆匆结束面试,又以“老板开会、老板不在、需要协商......"为借口让你离开。

一地鸡毛,企业招聘黑洞探因

企业没有招聘诚意,如果只是为了获取面试者的经验,这种招聘方式永远都招不到人才。

不知不觉设置寡妇职位,难以招到合适人选

有没有听说过“寡妇职位”?很多企业和面试者对此很陌生,但在现实的职场中却很常见。寡妇职位是由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指由于设置不合理或定位偏差而导致的需要具备“特殊气质”的人才能胜任的职位。

这类岗位以管理岗居多,高薪招募,但任职时间都不长,往往是接连数任都惨遭失败,于是隔断时间就要重新招聘。现代公司很多都是由年轻人创办的创业公司,由于经验的缺乏导致老板对某一职位的认识不清楚,也造成”寡妇职位“存在。

一地鸡毛,企业招聘黑洞探因

比如对不少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就陷入“寡妇职位”的陷阱,千挑万选的能人到任后,由于业绩很难量化,无法得到真正的赏识,逐渐变得郁郁寡欢,直至离职。

老板不愿意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招聘中

雷军是位多次创业的老司机,在创办小米时把头等大事定在亲自招聘上。他说:“首要的一个,就是找人。我有个观点,要用最好的人,在核心人才上面,一定要不惜血本去找。无论什么样的企业,找优秀的人都很困难。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种办法:一、花足够的时间找人,至少 70%;二、把现有的产品和业务做好,展示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筑巢引凤!”

他釆取的办法其实挺“笨”的,把想找的人列个名单,然后一个个去谈。虽然这样做失败的比例很高,但他拼韧劲,不放弃。雷军说:我相信事在人为,创业者招不到人才,只是因为投入的精力还不够多。

一地鸡毛,企业招聘黑洞探因

他为了找到一个非常资深和出色的硬件工程师,连续打了 90 多个电话。为了说服他加入小米,几个合伙人轮流和他交流,整整 12 个小时。

创业时期他每天都要花费一半以上的时间用来招募人才,前 100 名员工每名员工入职都是雷军亲自见面并沟通的。这样招进来的人,都是真正干活的人,想做成一件事情,所以非常有热情,会有一种真刀实枪的行动和执行。

名声不够,老板不愿意做好品牌建设

想想那些青春美少女们都在拼命想成网红,你就知道这社会“知名度”就是生产力!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有2960多万家企业,看看贵公司在全国、全行业、全省、全市排名第几、有多少人知道呢?

很多公司(尤其是老板)自以为本公司很有名,这就有点夜郎自大的幽默了。在人才市场上,公司是否有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最终还是应聘者说了算。但很多企业不重视,总是自信公司的口碑能够口口相传。

一地鸡毛,企业招聘黑洞探因

被称为 “蓝色巨人”的IBM公司,其知名度和人才影响力不言而喻,但近年来也都感受到招聘人才的压力,所以创新性地设立了“战略招聘营销经理”岗位:专门把公司的雇主品牌作为营销品,在著名高校、行业峰会上去曝光、去推广。

创造知名度、成为最佳雇主之类事情的太遥远。“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在招人的时候多投点广告、在多个招聘平台上多曝光,至少能够达到短期的效果;但是很多老板又不肯花钱,多投一个招聘平台都觉得是浪费……这种情况,企业岂能招到符合心意的人才呢?!

面试官不专业,企业与合适人选失之交臂

吐槽完了老板,我们再吐槽吐槽HR和面试官。影响一个企业招聘成败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招聘人员的素质。因为他们才是应聘者最直观感受和了解一个公司的窗口。然而很多公司的招聘人员(包括HR部门和用人部门,更多是用人部门的考官)很不职业,言谈举止让应聘者心理不爽甚至产生厌恶感:

一是职业形象不佳。从电话邀约到现场面试等种种职业形象和职业礼仪的细节,都让人倒胃口。

二是态度傲慢。有的考官没搞清楚自己的身份,以为自己是法官,摆出一幅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架式,让人特别是有料的人才非常反感。

一地鸡毛,企业招聘黑洞探因

三是专业素养差。有些考官自己半罐水还浑然不觉,提的一些问题很幼稚甚至弱智,让应聘者哭笑不得,甚至有的应聘者受不了就直接提出要跟高层聊了;要么都不屑于回答这样的问题,直接想着早点结束走人了。

四是接待不专业。有些面试官在接人待物方面很是不专业,如面试时没有跟候选人介绍自己,让面试者雾里看花;对待候选人冷酷、面无表情;夏季,给面试者倒了一杯开水,冬季到一杯冰水,让面试者不适应......

招聘人员素质差而影响招聘是最致命的,不但把人才阻隔在了企业之外,而且连那些水平一般、进不了公司的应聘者都“庆幸”没有进入烂公司。

一地鸡毛,企业招聘黑洞探因

招聘人员是企业形象的代表,招聘的过程也是展示企业形象的过程。低素质的招聘官不但影响公司招聘目标的实现,甚至有可能引发与应聘者之间的冲突,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

事儿多、钱少、缺大饼

现在不加班的工作是越来越少了,但新生代员工又很在意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绝不愿意为工作去卖命,这就是矛盾的焦点。有些公司还在招聘中赤裸裸地写着:“能承受长时间的加班工作”、“能够坚持经常性出差”,这种情况广告打出去简历都收不到……

有的公司是在面试的时强调员工要有“奉献精神”,愿意牺牲休息时间“主动”加班。可是,你见过多少员工很愿意“主动”加班?然后,让人家加班还不给加班费。

一地鸡毛,企业招聘黑洞探因

甚至有些公司还鼓吹“加班是一种文化”,老板一看见没人加班就发飙:“下午一下班,人都跑光了,就我老板一个人在加班,哪有点敬业精神。”问题是:是否真的有必要加那么多的班呢?

如果员工预期加班成为必然的义务,那么还有什么紧迫感去提升工作效率呢?明明可以一周双休,非得要搞大小礼拜。

钱少,事儿多,由于生存的压力,企业或许能勉强招聘到人。但是,企业仍然留不住人,常常是换了一批又一批,最后本可以按节点完成的任务一拖再拖。

一地鸡毛,企业招聘黑洞探因

如今是90后的天下,90后不存在基本的生存问题,他们更在意职业发展的空间。他们敢想敢干、富于梦想。所以,他们特别在意一个公司是否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尤其在意自己在公司有无希望实现梦想。马云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因此,招聘中给应聘者“画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巧。当然不是假大空一味的忽悠,而是要善于在招聘广告、面试互动中,用简洁有力的数据、事实、实力信息和分析逻辑,让应聘者特别是公司急需的人才相信本公司是个理想的选择。

一地鸡毛,企业招聘黑洞探因

很多公司特别自豪于“低调实在”,但是在日益激烈的人才抢夺战中,低调很可能意味着你招不到足够的人才。企业有再远大的理想,也是要靠人来实现的。

如果把上述7个方面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消除,企业一定能有效地解决企业招人难的困境。所以说,企业真的是招不到人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