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越冬魚“掉膘”或死傷?關於越冬養殖,收藏這篇就夠了!

如何防止越冬魚“掉膘”或死傷?關於越冬養殖,收藏這篇就夠了!

進人冬季,水溫逐漸下降,當低10℃以下時,大多魚類就開始停食,進入冬眠狀態。許多漁民朋友認為此時魚類停食了,就可以不聞不問,這樣勢必導致魚類嚴重“掉膘”,乃至凍死餓死,一年的辛苦可能會付之東流。所以冬季養魚也要嚴格管理,防止魚類冬季“掉膘”或死傷。

如何防止越冬魚“掉膘”或死傷?關於越冬養殖,收藏這篇就夠了!

一、選擇適宜的越冬魚塘

魚塘進入越冬期,宜選擇避風向陽、水源穩定、水質較好的地方建越冬池,其大小可根據放養品種、放養數量、加溫方式及管理水平而定,舊水泥池在使用前用清水洗乾淨後,每立方米水體用20 g漂白粉消毒。新池可將魚塘水深控制在1.5 m左右,每667 m2用75 kg生石灰對水全池潑灑,進行消毒。

如何防止越冬魚“掉膘”或死傷?關於越冬養殖,收藏這篇就夠了!

二、搞好魚種的合理放養

為防止魚類冬季掉膘,在魚種放養進池前,要做好魚體檢查,杜絕病魚。在魚類停食前要嚴格檢查魚的健康狀況,對發生的各種病症或不明顯的輕微病害,都要對症用藥徹底治癒,以免魚在越冬期間因病害而死亡。

同時,注意合理放養。越冬當水溫降至16℃時,應選擇體格健壯的親魚和魚種進行放養,親魚個體重150 g以上,雌雄比例為3:1,魚種體長3~5 cm。一般每立方米水體放養150~200 g的親魚30~50尾;3-5 cm長的魚種300~500尾,在有微流水的條件下,放養量可適當增加。在放養前用3%~5%的食鹽水浸浴魚種30 min。

如何防止越冬魚“掉膘”或死傷?關於越冬養殖,收藏這篇就夠了!

三、 進行科學的投餌施肥

雖然魚類在低溫環境中不需要大量的能量,但魚兒在較低的水溫下仍會有一定的活動。有些養殖者認為在魚兒長成成魚之後可以投餵一些低質量餌料,以降低養殖成本,其實這樣並不科學,在魚類停食前20天甚至一個月內反而更應適當投餵一些高質量的精飼料,從而提高魚類的脂肪積蓄魚體肌肉的厚度。這樣可以避免嚴寒氣候帶來的凍傷,更主要的是減輕魚兒越冬帶來的“掉膘”。

因此可見,魚類的停食時間越晚越好,秋末冬初魚類尚能攝食,應繼續投餵麥麩、米糠、豆餅類等精料、輔以青菜、嫩草等,同時適當施肥,使池水保持中等肥度,以便魚能增強體質蓄積營養,以滿足越冬需要,提高禦寒能力,甚至在冬季晴朗的午後還可以投餵少量的飼料。

如何防止越冬魚“掉膘”或死傷?關於越冬養殖,收藏這篇就夠了!

投餵飼料應根據天氣、水溫以及魚的活動、攝食情況,適時適量投餌。投飼餵養要做到相對合理化,既要保證魚類吃飽,又要兼顧養殖環境不受汙染和節約成本,進行科學投飼,一般每隔1~2天投餵一次,投餌量把握在1%~1.5%,投餵時間宜在水溫漸高、溶氧充足時,注意少量多次,水溫低於8℃時或雨雪天氣時不投,天氣晴好時多投。投餵飼料要營養合理全面,避免單一,添加一些礦物質和維生素,效果更佳,添加膽汁酸保肝護膽預防肝膽病。

養殖投餵量的控制是水產養殖成功賺錢的重要一環,根據天氣、存塘量選擇合理的投餵量,不僅可以降低餌料成本、還可以縮短出魚時間,提高資金週轉利用率;同時也可以通過投餵量的控制計算好上市時間以及規格,在魚價比較好的時間把魚出掉。目前,水產飼料投餵量的確定基本是依據養殖戶的經驗,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以魚類淨增重倍數和餌料係數計算水產飼料的年投飼量、月投飼量、日投飼量。餌料係數定義為餌料消耗量與魚體增重量的比值。

1、年投飼量

根據魚類淨增重倍數和餌料係數進行推算,即魚種放養量×淨增重倍數×餌料係數。如果幾種飼料交替使用,則分別以各自的餌料係數計算出使用量,然後相加即為年投飼量。

參考表格:

如何防止越冬魚“掉膘”或死傷?關於越冬養殖,收藏這篇就夠了!


2、月投飼量

年投飼量×當月飼料分配百分比。一般春季放養魚種,從3月份開始投餵至11月份結束,期間每月投餌量比例約為:

如何防止越冬魚“掉膘”或死傷?關於越冬養殖,收藏這篇就夠了!


3、日投飼量

要計算日投飼量,這個魚類存塘數很關鍵,只有先測量準確魚類存塘數,然後乘以不同水溫下的日投飼率,才能知道日投飼量。

如果水溫是15~20℃,日投飼量應為魚體重的1%~2%,水溫高於20℃,日投飼量為魚體重的2%~3%。如果採用這個方法,就必須保證存塘魚重量,才能精確計算出日投飼量。

參考表格:

如何防止越冬魚“掉膘”或死傷?關於越冬養殖,收藏這篇就夠了!

4、 日投飼量的調整

日投飼量的調整主要根據季節、天氣、水溫、水質和魚攝食情況靈活調整。

1.根據養殖季節調整

一年養殖週期之中的飼料投餵主要依據“早開食,抓中間,帶兩頭”的規律,集中在6-9月份,4月份以前投餵工作儘量提前,10月份以後,應延長投餵,做到上市前停食,維持養殖對象的體重。

一般情況下,越冬停食後,最初10天體重可減少7%-8%,停食20天內體重持續減少5%左右,在停食一兩個月內,體重減少15%-20%。如果冬季氣溫較高時,魚體減重還可能更高。看天看魚酌情投餵,切記投餵過多造成急性腸炎。一天的最佳投餵時間以下午為宜,因為在冬天的一天中,正常情況下下午的水溫和光照要強一些。

2.根據天氣情況調整

天氣晴朗,水中溶氧量高,魚群攝食旺盛,應適應多投;反之,天氣悶熱,連續陰雨,水中溶氧量低,魚群食慾不振,應少投或不投。

3.根據池塘水溫情況調整

魚類攝食量顯著受到水溫變化的影響。在適溫範圍內,水溫升高對養殖魚攝食強度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水溫降低,魚代謝水平下降,食慾減退。在高溫季節超過適宜溫度時,魚類食慾減退,應減少投餌量;

4.根據池塘水質情況調整

水質清爽,魚群攝食旺盛,應多投;水質不好,過肥、過濃,魚群食慾不振,而且殘餌容易使池水變壞,應少投;水質很壞,魚己浮頭時,應禁止投餵。

5.根據養殖魚攝食情況調整

如果投兩餐,一般上午佔全天投餵量的30%-40%,下午佔40-70%。每次投餌量一般以魚吃到七、八成飽為準,大部分魚吃飽遊走,僅有少量魚在表層索餌。

四、加強水體的管理調控

首先要加強池水管理,提高水體質量。魚塘冰封后,池底水溫並不一定很低,沉積在池底的殘餌、糞便和一些死亡的浮游動植物依然會發酵分解,這樣既消耗水中的溶氧,又會產生出類似夏季池塘中常見的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在低溫下消除水體的有害物質比夏季高溫時困難很多,一般可採取在停食後的數日,向池塘潑灑一次多功能池塘改良劑。

其次是定期調節水質。越冬期間魚類的放養密度較大,應注意調節水質,保持水質清新肥嫩,溶氧在每升4 mg以上。要常巡塘,早、中、晚觀察水色變化,使池水做到“肥、活、嫩、爽”,定期(10~15 d)灌注新水,排放老水。如發現水質變色、渾濁、變黑、有腥臭味,表明水質變壞,需要及時更換新水,並適當增氧。

酵之源是進口EM菌種,能夠發酵出新鮮、高效的EM菌液,調水成本降至畝均一元!現在購買滿百還可贈送加熱棒,幫助您在氣溫低時也能順利發酵。


可每20天潑灑一次生石灰,每次每667 m2水深1米用生石灰10 kg,生石灰澄清水質,提高水體透明度的作用,從而使太陽光射入水體量增加,有利於提高水體光合作用能力。如魚塘封冰時發現冰眼處有魚群集中活動,需要及時破冰並加註新水或採取其他方法增氧。冰封的塘面在下雪後要清掃積雪,改善光照條件,增加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生產更多的氧氣。

如何防止越冬魚“掉膘”或死傷?關於越冬養殖,收藏這篇就夠了!


最後要密切關注水溫變化。越冬期間水溫應保持在16~20℃,如水溫超過20℃,魚攝食旺盛,活動增強,耗氧量大,水質易惡化,這時應採用適時沖水等方法降溫,如水溫過低,魚攝食減弱,魚體消瘦,易生病,這時應使用採取措施升溫,以保持水溫的相對穩定。一般魚類當水溫降到0℃以下時,進入麻痺狀態甚至死亡,而熱帶、亞熱帶魚類在水溫6~10℃也會大批死亡,在12~18℃凍傷得水黴病亦會導致大批死亡。因此,越冬期魚塘水位應加深到3 m左右,也可在魚塘背風向陽處水深的地方搭防霜棚或防風棚,或在魚塘上空搭建塑料大棚保溫,還可利用地熱資源或工廠餘熱資源進行越冬。

五、強化日常的飼養管理

為防止魚類冬季掉膘,病害防治工作也不容忽視。越冬期病害應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在養殖過程中,常使用一些水質改良劑、底質改良劑及微生物製劑等,配合活菌使用效果更好,水質更佳。定期對養殖水體進行消毒,抗菌驅蟲,切斷病原體的橫向傳播,最好使用對魚類無刺激性、無殘毒的消毒劑。定期投餵藥餌,添加膽汁酸保肝護膽,增強魚類體質,提高抗病禦寒越冬能力。尤其是越冬前拉網捕撈操作時要小心細緻,勿使魚體受傷。

如何防止越冬魚“掉膘”或死傷?關於越冬養殖,收藏這篇就夠了!

魚類越冬期常見病害有水黴病、粘孢子蟲病、斜管蟲病、白點病及氣泡病等。魚類發病後應請專業技術人員正確診斷,對症下藥。冬季池塘結冰後要在周圍打一些冰眼,既有利於池塘水體的有毒氣體冒出排放,又有利於大氣中的空氣滲透,更有利於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池水溶解氧,改善過冬條件。同時在大雪過後要及時地清掃積雪,保證冰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冬季可在結冰前把增氧機移至料臺附近,每天定時開機半小時左右,以保證增氧機附近不結冰,達到冰下水體長期通風換氣、提高水體溶氧的效果。另外越冬魚池應保持環境安靜,防止禽畜下塘或池周頻繁的人車活動,以免誘發魚類病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