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時趙王不聽他的,輸了,邯鄲之戰時趙王聽了他的,贏了

長平之戰僅隔半年,秦國就發起邯鄲之戰 ,這兩場戰役雖然一次比一次慘烈,但就因為這個人,結果截然不同,怎麼不同法?

人們能驚訝的發現:

長平之戰時趙王不聽他的,輸了,不但輸了,還使趙國精銳盡喪,元氣大傷,處於崩潰的邊緣;

而僅隔半年之後的邯鄲之戰,趙王聽了他的話,贏了,不但贏了,還將秦國趕過黃河,奪回了以前失去的土地。

那麼,他究竟是誰,能有這麼大作用嗎?

長平之戰時趙王不聽他的,輸了,邯鄲之戰時趙王聽了他的,贏了

虞卿

這人很了不起,名叫虞信,但通常人們都叫他虞卿,河南鶴壁人,是一個很高明的遊說之士,本事應該不在蘇秦、張儀等縱橫家之下,那年腳蹬草鞋,肩掛雨傘,就敢去求見年輕的趙孝成王,憑藉高明的見解得到趙孝成王的賞識,當即被拜為上卿,並賜黃金百鎰,白壁一雙,用三寸不爛之舌在趙國站穩了腳跟。

史書上對虞卿的評價只有兩個字:"善謀"

沒錯,他的確善謀,分析問題往往洞若觀火,一出手便擊中要害,是個很厲害的角色,而這個結論,就從趙孝成王在危難之際有沒有聽他的話,從而導致的不同的結果上就看出來了。

先說長平之戰的時候

長平之戰之初,當廉頗、王齕還在長平對峙的時候,趙孝成王就有些吃不住勁兒,想跟秦國講和,剛開始,虞卿反對趙孝成王接受上黨,趙孝成王不聽,遂引來長平之戰;第二次,虞卿主張跟秦國對峙,趙孝成王不聽,準備跟秦國講和。

雖然君王一再否定他的意見,但虞卿卻沒有絲毫埋怨,還是站在維護趙國利益的角度,一心一意的為趙國謀劃。

如今趙孝成王已經決定講和,那作為臣子,就要開始為如何講和謀劃。

他首先問:"君王認為以目前的局勢,講和的主動權在我還是在秦。"

趙孝成王想了想,然後很老實的回答:"在秦。"

於是虞卿笑了,精心謀劃的講和策略托盤而出,說實話,趙孝成王要聽他的,趙國以後絕對是不會那麼慘的。

虞卿說:"大王如果非要講和,那事先就要作這樣的準備,先不忙著派使者入秦,而是大張旗鼓的派出使者,攜帶重寶前往魏國和楚國。去魏國和楚國也沒別的目的,只是迷惑秦王,讓他以為我們可能又和魏楚兩國搞什麼合縱攻秦的把戲。

如今秦趙兩國對峙,秦國本來就有些吃力,如果一旦懷疑我們搞合縱攻秦,秦王一定會大為惶恐,如此一來,恐怕就是他先向我們求和了。"

虞卿的話有沒有道理?非常高明的。

其時秦昭襄王最怕的就是中原諸國合縱,所以外交上提倡的是遠交近攻,簡單點講,攻打哪個國家,就要跟哪個國家周邊處好關係,防止他們出手搗亂。

所以虞卿的這一招很厲害啊,就是用外交的手段給秦國造勢,讓他們心生惶恐,主動求和。

趙孝成王如果用了這一招,長平之戰早都結束了,以後哪裡還會輸那麼慘,可惜的是,

趙孝成王還是不聽,隆重其事的派使者鄭朱出使秦國求和去了。

長平之戰時趙王不聽他的,輸了,邯鄲之戰時趙王聽了他的,贏了

使者

鄭朱一到秦國,秦昭襄王雖然暗地裡拒絕了趙國的要求,但表面上卻招待的很隆重,用意就在於告訴山東諸國,我已經準備跟趙國講和,並達成某種合約。

山東諸國一看,秦趙兩國都準備講和,那我們還摻乎個什麼勁兒,所以以後趙國危急時,向周邊諸國求救,都是被人家趕出來的。

其實秦昭襄王的這一招就是虞卿計劃的翻版,秦昭襄王用了,成功的離間了山東諸國與趙國的關係,趙國沒用,所以成了孤家寡人。

長平之戰的失敗,就與趙國孤軍作戰,從而使秦國可以不顧周邊,放心大膽的向長平方向添加兵力有很大的關係。

長平之戰後,趙國精銳盡喪,元氣大傷,幾乎陷於崩潰的邊緣,趙孝成王就這樣因為沒聽虞卿的話,結果不但輸了,還輸的非常慘。

再說邯鄲之戰的時候

話說回來,趙孝成王還是個很不錯的君王,長平之戰後,他痛定思痛,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從此就像變了個人似的,非但願意跟國人同甘共苦,決策也再沒那麼草率,而是肯聽取多方面的意見,靜下心來分析利弊,然後做出正確的決斷。

沒錯,長平之戰後,秦國是退兵了,但也是在趙孝成王答應割讓六座城池,並奉上財帛若干之後才退兵的。

秦國退兵以後,當趙孝成王準備割讓城池的時候,虞卿就站出來明確的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說:

"秦國經長平之戰後,也是國力大傷,這時候我們割讓城池,等於無形中增強了他們的力量,而且秦自來貪得無厭,他的目的在於兼併六國,統一天下,今年割讓了城池,能保證他明年不會再來,到時候怎麼辦,還割讓城池,如此一來,趙國國力日削,還怎麼跟日漸強大的秦國抗衡呢。"

趙孝成王一聽還有這樣的惡果,就連忙問他怎麼辦。

虞卿微微一笑,說:

長平之戰時趙王不聽他的,輸了,邯鄲之戰時趙王聽了他的,贏了

邯鄲之戰

"不如以賄賂秦國的城池、財帛遊說楚、齊等國,闡明厲害,結成同盟,號召一同攻秦,屆時諸國合縱,以諸國之強,還怕打不過已經國力大損的秦國嗎,秦國一旦打敗,失去的土地就一定會奪回來,蒙受的羞辱也一定會找回來,這才是君王應該採用的方法。"

虞卿說的很有道理,其實齊、楚等國也是對秦國的野心日夜憂心,只苦於一國兵力無法與秦國抗衡,這時候如果有人牽頭合縱攻秦,他們一定會樂而從之的。

這回,趙孝成王就把虞卿的話放在了心上,經過認真權衡以後,斷然採納了虞卿的建議,派出使者,用賄賂秦國的城池、財物遊說齊、楚等國。

秦昭襄王聽說趙孝成王出爾反爾,憤怒之下,也顧不上恢復元氣,於長平之戰結束僅半年之後就發兵三十萬,攻打趙國,率先挑起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邯鄲之戰。

邯鄲之戰雖然慘烈,但由於趙孝成王聽了虞卿的話,事先同齊、楚等國搞好關係,在危急關頭,齊、楚、魏諸國一起發兵救趙,秦國蒙受多路攻擊,損兵折將,不得不倉皇撤退。

這一仗,趙孝成聽了虞卿的話,贏了,出了長平之戰後損兵折將,割地求和的恥辱,使趙國亡而復存,非但亡而復存,還把秦國打過黃河,收回以前丟失的土地。

長平之戰時趙王不聽他的,輸了;邯鄲之戰時趙王聽了他的,贏了

聽和不聽區別就這麼大。

由此可見,善於發現人才,使用人才,得有多麼的重要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